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校友会动态 >> 正文

团结起来 光明在望——光明日报社和我校联合主办2017年首场光明讲坛

2017-01-20 03:20

新闻网讯 1月4日,由光明日报社和中央民族大学联合主办的2017年首场光明讲坛在校举办。中央民族大学资深教授、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杨圣敏作“各民族历来是一家——新疆民族关系的历史与现状”主题演讲,强调中国各民族历来是一家的思想传统和价值追求,将会在我们这个时代得到更好的实现。

  尽管处于考试周期间,但是活动举办地中慧楼第一会议室依旧座无虚席,就连会场过道也挤满了或站立、或席地的各族师生。

  校长黄泰岩在致辞中指出,光明讲坛2017年首场活动走进民大,于新年伊始以战略眼光和政治高度探讨我国的民族团结问题,充分体现了光明日报社对于中央民族大学的关心和关爱,对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事业的关注和支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民族团结问题,而“民族团结一家亲”对于国家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民族八省区在脱贫人口之中占据一半以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中央民族大学作为全国民族教育高地,理应担负推进民族团结和助力稳定大局的政治责任,通过智力支持切实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进步以尽快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刘伟在致辞中指出,光明日报是中共中央主管主办、中央宣传部代管的中央党报,秉承“立足知识界,面向国内外”的理念,于1949年6月16日创刊。毛泽东主席在光明日报创刊时题词“团结起来 光明在望”,是对全国各族人民的希望和要求。光明讲坛是光明日报的品牌栏目,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就各自学术观点进行演讲,莫言、叶嘉莹、丘成桐、严歌苓、王安忆、张岂之、厉以宁、林毅夫、胡鞍钢、牟钟鉴都曾登上光明讲坛。他进一步指出,中央民族大学是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最高学府,是中国少数民族高级人才的摇篮,社会贡献和学术成果引人瞩目,并强调费孝通先生的名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就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追求。

  杨圣敏教授本场演讲通过中国民族关系的历史特点及原因、新疆民族关系的历史与现状、解放后新疆的民族工作与民族关系、当代民族关系的调查与分析、中国民族关系的展望五个方面进行了专题阐述。

  对于 “中国民族关系的历史特点及原因”,杨圣敏教授指出,“天下一家”是中国几千年来各民族关系的特点,也是各族人民的传统观念和追求目标。中国不同于欧美多元多中心的传统,他们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而中国是多元一体的传统,在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上一直是几十个民族一个国家。中国作为多民族统一的泱泱大国,在东亚这片土地上数千年代代相传、绵延不绝,在世界史上罕见却不是偶然,有其必然原因和深厚基础。地理环境上,由于天然特点而自成半封闭、内向型区域,一方面阻隔了和这个区域以外的交通,另一方面又保证了区域内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密切交往;政治制度上,在中央集权制度之下,允许多种类、层次的管理制度与多种类型的社会经济文化制度的并存,这是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也是保证中国数十个发展既不平衡、经济文化又有很大差异的民族能够统一于一个国家之内的重要原因;经济特点上,自古以来古代中国各民族、各地区之间就存在着密切而又互相依存的经济联系,这种联系形成一种自然的凝聚力,是几千年来四边少数民族都向中原发展的动力,也是中国各民族之间关系日益密切的基础;传统思想上,在古代人观念中,“天下”既包括中原地区,也包括四边少数民族地区,“天下”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国,天下统一了才算国家统一,而大一统始终是中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观念。 

  杨圣敏教授对“新疆民族关系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他指出,境内外分裂势力在新疆民族关系的历史上做文章,将编造歪曲的历史作为其破坏民族团结、实行民族分裂的理由和煽动毒害少数民族群众的工具。他通过回顾西汉至今的历史事实、文献资料、出土文物等方面,强调了新疆历来是中国的一部分、历来是多民族共同生存的地方、历来是多种文化宗教传播之地,并详细介绍了蒙古草原回纥人和塔里木盆地土著居民这两部分人完全融合以形成现代意义上的维吾尔族的历史进程。杨圣敏教授还在报告中用有力的历史证据,批驳了境外反华势力和分裂势力对新疆民族关系宣扬的荒谬观点。

  在谈到“解放后新疆的民族工作与民族关系”时,杨圣敏教授指出,新中国的民族政策是成功的,历史上民族之间的一些积怨得到解决,中国各个少数民族得到较快发展,与汉族之间在各方面的差距在缩小,边疆民族地区是团结稳定的。上世纪80年代以后,尽管国内人口流动加速、经济体制改革虽然对民族关系产生了一些影响但负面影响还不显著。但后来由于受国际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影响,各种民族主义和各种宗教势力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主角,民族、宗教冲突代替两霸之间的冷战,成为世界各种冲突的主要形式,导致宗教影响逐步扩大和民族关系出现新动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时代,社会环境的过快改变使得原有的制度与平衡被打破后新的制度和新的平衡未能及时建立起来,国家在计划经济时代制定的多项民族优惠政策也出现了不能完全有效贯彻执行的情况。与此同时,内地特别是东部地区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差距存在拉大趋势,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有拉大趋势。

  杨圣敏教授长期对当代民族关系进行调查与分析,他在讲座中,概要介绍了2004年至2006年、2009年至2010年、2013年带队赴新疆、西藏、内蒙古、甘宁青开展民族关系调查的工作情况,并特别强调“维汉民族关系的调查”结果显示:新疆维汉民族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正常的,绝大多数少数民族群众是拥护政府的,新疆的大局是不会乱的。强调社会经济差别比文化性差别对民族关系的影响要大,许多民族之间爆发的冲突都是由于有这类差别而扩大成群体性冲突;如果边疆少数民族与内地之间的经济差距问题不解决、不缩小,社会就不会稳定。他指出,从这个角度看,我国优惠少数民族的政策不是要撤销,而是要坚持、要调整、要到位,要推动各少数民族尽快在各个方面赶上来,在社会发育程度上尽快赶上来,这才是今后实现民族团结民族融合的正确道路。

  在谈到“中国民族关系的展望”时,杨圣敏教授指出,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国政府启动西部大开发计划后,最近十几年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进入加速发展时期, 2000年至2010年,在全国发展速度8-9%的情况下,新疆、内蒙古、广西等多数民族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两位数,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速度已经赶上甚至超过内地部分地区;2012年至2016年,民族地区八省区的GDP增速都保持在10%,明显高于全国平均速度(7%以下)。因此,可以展望,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即现代化的水平将赶上内地汉族地区,中国的各少数民族将实现与汉族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我国的民族关系也必将发展到更多交流与心连心的融合。可以展望,中国各民族历来是一家的思想传统和价值追求,将在我们这个时代得到更好的实现。

  本场讲坛由校党委宣传部部长朱雄全主持。他在总结中指出,杨圣敏教授精彩的学术报告告诉我们,经济社会的发展问题,是影响我国当代民族关系的关键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强调,“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去年,全国已有100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而今年全党全社会继续关心和帮助解决脱贫问题,解决贫困问题对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至关重要,对于国家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全国各族人民要团结起来共同努力实现总书记新年贺词中定下的“要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群众,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的工作目标,团结起来,走向光明,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不断前进。

  光明日报社教育部主任朱振国、光明日报社光明讲坛主编刘茜出席活动。
  杨圣敏教授长期从事民族学和民族史研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北方、西北和中亚民族历史与文化,民族关系、民族起源、民族生态问题与社会发展问题等,曾先后为江泽民主席主持的中央领导学习会和胡锦涛主席主持的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中国民族关系与民族问题、中国民族关系史。(宣传部 李红亮/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