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校友会动态 >> 正文

“从事教书,是我的福气记“北京市师德榜样”、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杨宗丽教授

2016-10-30 22:42

       来源:宣传部 王卫平
      她,长期工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第一线,教书育人,深受学生爱戴,被学生誉为慈母般的好老师。她是中共北京市第十次代表大会代表,今年9月份荣获“2016北京市师德榜样”荣誉称号;曾获得多项校级、市级教学奖项,是中央民族大学“十佳”教师、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高校优秀德育先进工作者,多次被学校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她说,“从事教书,是我的福气。”带着这份“福气”,她在高校的讲台上一呆就是31年。她就是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杨宗丽教授。
  一、爱岗敬业,业务精湛
  杨老师热爱党的民族教育事业,三十多年来孜孜以求,成长为一位深受学生爱戴、业务精湛的教授。同学印象中的杨老师:知识丰富,幽默风趣,讲课深入浅出,且教学生做人和爱国。在很多同学印象中,思想政治课是枯燥的,但走进杨老师的课堂,就被她的讲解吸引住了。
  有的学生说:“那些上课带闲书的人后来也不带了,在大教室上课,居然出现了学生占座位的情况。”她课堂上的旁听生还有硕士生、博士生、外校的学生和同行老师。有学生在评师网上写道:“听杨老师的课受益匪浅,从没有听过这样有趣、生动的政治课……在当今缺少理想主义的时代,我们会被感染,我们不再逃课。听了她的课,才知道原来政治课是可以这样上的,把听课变成了享受。100多人的课堂上,大家专注地听讲并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老师,就应该是她那样的,尤其是政治课老师,别板着一副马列主义的面孔。其实,讲得好,大学生也挺喜欢听马列课。”
  某晚,杨老师给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的学生上课,突然停电了,她只好宣布下课,但学生却找来蜡烛,要求继续上课。在摇曳的烛光中,同学们专心致志地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
  在杨老师的课堂上,常常能听到学生情不自禁的掌声。在教学评估中,学生给予了她很高的评价,评估分数都是90分以上,多次名列学院第一。学生说:“听杨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如沐春风,如看一部好的小说和电影,能真正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和思想的深度。
  二、积极创新,勇于实践
  在教学中,杨老师注意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随时吸收、补充科研新成果,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重视启发式教学。
  为了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性认识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杨老师利用公休时间带学生参观圆明园、卢沟桥等。她的课多次成为观摩课,教育部社科司司长、国家民委教育司司长、北京市党建评估专家等都曾到学校随堂听过杨老师的课,并且都给予了很好的评价。时任国家教委社科司司长的杨瑞森听了杨老师的课后这样评价:“把思政课讲得这样受欢迎,实属不易。从听课中可以感受到杨老师在讲台下花了大工夫,能够抓住疑难问题进行研究。”
  熟悉杨老师的人都知道,她的成功来自孜孜不倦的努力,她常到国家图书馆、中央文献研究室等处查阅资料,为了查证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她要请教不少专家和学者。在课堂上看似信手拈来的资料和独到的见解,实则下了很多工夫。
  三、关爱学生,教书育人
  杨老师不仅在课堂讲好课,课下也关注学生生活和思想上的需求,与学生分享生命成熟中的点滴收获。她给教过的所有学生留下她的手机和家里电话号码,告诉学生们:“有困难了,心理难受了,无人诉说了,就找我吧!24小时开机。”有学生说,看见杨老师,就想起自己的妈妈。
  当然,杨老师对学生的爱还体现在她的严格要求上,有学生撰文:“杨老师待人和蔼,又不失严肃,学校规章,课堂纪律,有言在先,违者重罚,说到做到,故听者动容,无君敢以身试‘法’。她创造了一个良好学习氛围和整体性的肃然环境。”也有毕业多年的学生,再次回到民大,还会走进她的课堂,再“聆听老师的教导”。法学院1998届毕业生匡俊英,自主创业,上了慈善家排行榜,且受时任总书记的胡锦涛的接见,他应邀回校做讲座,学校让他只邀请一位老师做嘉宾,他邀请了当年教他“中国革命史”思政课的杨老师。在讲座中他说:“一生难忘杨老师当年的教诲,她说过:温暖是会循环的,温暖是会传承的,谋求发展的同时,力争做一个好人,一个高尚的人,回报社会……每每想起母校,就会想起杨老师,而想起杨老师,也就会想起母校。”
         四、以科研促教学,注重队伍建设
  杨老师一直坚持教学和科研并重,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并有多篇论文获奖,多部专著出版。担任教研室主任十几年,她注重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杨老师所带的教学团队在市级讲课比赛中多次获得一等奖、二等奖以及实践教学成果奖等奖项。由她负责建设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建设成为校级精品课。
  五、癌症术后,重返讲台,完成工作,保质保量
  2013年4月,杨老师被查出患淋巴癌,在住院的头一天晚上,她依然在给研究生上课,下课后才告知学生自己的病情,听闻后学生们哭了……手术出院后,调整好心态的她又积极地投入到本科、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中。现在依然能看到她脖子上还有不宜手术的肿块,但她仍以积极的心态与癌共存,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工作,对工作质量、数量不降,对学生的关爱不降。近3年(2013—2015学年)年均工作量528学时。
  六、服务社会,传播正能量
  作为思政课教师,杨老师不仅是在学校的课堂上,也走出校门,服务社会,用听者能听进去的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她被国资委、文化部、国家博物馆、北京肿瘤医院、中国科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首都医科大学等邀请做过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共党史、职业道德等的讲座,听者感慨说:杨老师的讲座都是满满的正能量。在北京肿瘤医院住院期间,她的为人、乐观的精神感染了周围的人,出院后,曾是患者的她被请回医院做有关“医德”的讲座,她从白求恩事迹切入的这场讲座,感动了听讲的医生,医院党委书记说:“这是难得的一场几乎无人刷屏的讲座。”
  怎样看待自己的职业,她在文章中写到:“学生并非教师讲台前的匆匆过客,而应是教师精神生命的延续。能从事教书这样一种职业,真是我的福气。‘教师’,是我无悔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