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专题报道 >> 正文

新闻前线:“56创”——创新创业时代民大正式提速

2017-05-02 20:03

 
    4月14日,文华楼东区一角吸睛路人。粉刷一新的墙面上,被安装上——“中央民族大学创新创业中心”几个大字。北侧“56创”三个大字,晚间更是闪闪发光,刷遍朋友圈。随后两三天,此处陆续出现的更多新鲜事物,引起师生广泛关注。
 
转角遇见
 
    夜幕之中的文华楼,灯光迷离,荧光流转,白黄相配的现代风格大门,神秘而亲和。“56创”进入视线第二天,无数人在此驻足,好奇打量着这个新出现的“基地”。
 
  “请问,这里到底是做什么的?”
 
  “它会给民大带来怎样改变?”
 
  ……
 
  “姑娘,你这么晚来这儿干什么?”一位老师正站在二号办公楼一间办公室的门口,我的出现似乎打断了他的思考,如是问道。“我是教务处老师马明胜。”他,自报家门。
 
  4月16日晚21时,记者无意之中遇见中央民族大学创新创业中心的主要负责人。说明来意之后,马明胜老师便热情招呼我进入办公司坐下,一一解答疑问。
 
  马明胜表示,自李克强总理2015年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民大便积极开始策划推进建设中央民族大学创新创业中心的各项工作。“在策划过程中,我们用半年时间展开了国内外、同类别及不同类别的各种调研,撰写出60多页的调研报告,前期准备细致而充分。”在校领导的大力推动下,在各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创新创业中心仅用一年时间便完成搬迁、协调、设计、装裱、购买设备等系列工作。
 
  创新创业中心的Logo——“56创”,源于去年12月“创新创业主题活动月”一个征集logo、标识、设计的环节。“56创”,既体现了中央民族大学是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家园,更有“5”通“吾”、“6”含“顺”之意。一来,体现中央民族大学的核心特点——是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最高学府,是中国少数民族高级人才的摇篮,是中国唯一具有56个民族师生员工的高等学校。再者,也体现了刘延东副总理1月25日来校视察时对中央民族大学的殷切期望。
 
  刘延东副总理强调,各民族学子要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热爱祖国和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胸怀远大理想,学好本领,锤炼意志,在为实现“两个百年”中国梦历史进程中建功立业,实现青春梦想。“而‘56创’正好契合党和国家对于中央民族大学的要求与期望”。总的来说,“56创”的核心,就是体现56个民族学子团结合作,共创未来、实现梦想。
 
孵化梦想
 
 
  有人说,“56创”就像个孵化器。马明胜认为,仅将“56创”比作孵化器的观点和看法比较狭隘。因为,它的功能不仅是孵化,而是促使各族同学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更担负着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氛围的重要功能。“它孵化的是学生的梦想。”
 
  马明胜说,全校各族同学,只要具有创意和想法,都可以申请;如果没有想法、团队和项目,但具有创新创业的梦想,也可以到这里寻找加入团队,共同实现理想。“在此过程中,‘56创’不仅提供资金与导师帮扶,也会引入社会投资机构加入其中。”
 
  “‘56创’以后将打造一个全天候、全时段、全方位的工作模式。”学生可以随时申请加入,老师可以随时审核帮扶。也就是说,一年365天不间断运营,让学生创新创业的想法任何时候都不断线,从而真正达到以创促就的目的。
 
  马明胜进一步表示,对于场地协调和团队数量方面,学校将会定期开展考核,给每个团队一段时间。若团队没达到预期目标,可能就会被淘汰;而对于发展势头不错且不适合校园继续发展的团队,会通过牵线将其与社会有关机构对接,最终实现“56创”的流动性。“因此,不会出现一个项目在‘56创’落地生根、永远存在的现象。”
 
立足社会
 
 
  首批入驻的13个创新创业团队之中,包括5个创业实践类项目和8个创业实训类项目。“左一煎饼”便是其中之一。
 
  “左”通“做”,“一”意味着一心一意,“左一”的意思就是一心一意做好煎饼,刘浩明如此表示。他,是美术学院2013级本科生,不仅是首批入住13个团队的总负责人之一,也是负责装修设计“56创”的设计公司负责人。“56创”,从这名字就能看得出,这是学校希望民大学子创业顺利,也希望由此将校园创业氛围带动起来。
 
  刘浩明认为,创业最重要的是胆量,其次是坚持,再者是细节把握和创新意识;创业时,要力求把产品做出品质,做出创新,迎合市场。
 
  “万事开头难。”最初成立“左一煎饼”时,刘浩明没有资金,更没有经验,但却不甘心。因此,从大一开始,他每天都会跑去国家图书馆查阅创业相关书籍。“《穷爸爸富爸爸》这本书给我带来很大启发。”此外,他还实地考察品尝美食,思考自身创业方向。他还用真诚打动房东,以低价租到第一间门店;随后,“左一”逐渐发展壮大,创业内容也从起初的餐饮事业扩展至专业美术设计方面。
 
  “很有趣!”刘浩明谈及创业过程说,这让自己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提前在社会上立足,也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做特色事
 
 
  “成立共言民语公益项目,一开始是想尽可能发挥我们的优势,传播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和做一些民族语言教学。”管理学院2013级本科生李烨同学说道。
 
  李烨介绍说,“我的民语时代”微信公众号的产生和线下多次活动,都由“共言民语”公益项目团队组织完成。“民大人做民大独有的东西非常珍贵。”团队之中,一半成员都是民族博物馆志愿者,不仅对于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颇感兴趣,而且较为熟悉也能把握。项目本身不为挣钱,而是非盈利公益性质,需要很多时间思考运行与发展。
 
  “学校提供场地与经费,解决了许多难题,这对于项目发展意义重大。”李烨说,“56创”会促使更多大学生关注创业这个话题,也让校园创业氛围更加浓郁。
 
  即将被保送至北京理工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李烨认为,通过创业实训类项目,自己收获了合作伙伴和指导老师,逐渐了解到民族的文化与语言。“少数民族语言很美,了解少数民族文化让我充满自豪。”他表示,虽然无法在研究生期间继续推进这个项目,但是项目下一届成员一定会在“56创”将民大特色语言文化展示到极致。
 
  “对此,我信心满满。”
 
改进生活
 
 
  4月16日下午,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研究院2015级博士研究生王绍辉领队的青橘科技,成功入驻“56创”。青橘科技由青橘教育、青橘医馆、青橘讲堂三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会由同名微信公众号运营,专门为考研人士、专业医师、传统继承人士以及爱好者提供专业指导。
 
  作为创业者,王绍辉认为,在北京创业遇到的第一个麻烦就是办公用房问题,而“56创”为大学生提供了办公场地、导师指导、资金帮扶,为创业提供了较好环境。谈及发展规划,他说青橘科技即将会在校内举办义诊等活动,对外会继续在中关村办公点将其做成一个链条产业,而不是点型企业。“要做好企业和产业,最重要的是企业文化和产业文化。”而青橘科技的产业文化就是——让中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在创业之前,王绍辉说自己未曾接触社会。“于我而言,创业是一种体验,无论是否成功,都是成长过程必须经历的事情。”他说,自己喜欢阅读和思考《孙子兵法》,并努力将内容融合到事业之中。
 
  黄泰岩校长曾多次表示:“学生需要什么,我们就努力做什么。”学校推进的创新创业平台已就,现在轮到各族同学撸起袖子加油干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