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达力扎布,拥有质朴的爱国爱党情结,将理想信念根植于平凡的工作中。达力扎布出生、成长于少数民族地区,小时候随父母辗转生活于呼伦贝尔的多个牧业旗之间,与少数民族群众感情深厚,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充满浓厚的兴趣。多年的知青生活塑造了他乐观、豁达、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了他不屈不挠、不畏艰险、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他从小热爱党、热爱国家、热爱社会主义制度,受惠于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民族政策,对党充满着无限的感恩之情。
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培养的蒙古族高级知识分子,他温文儒雅,具有蒙古族儿女典型的豪爽性格,对待名利如身外浮云;他博学笃思,常年笔耕不辍,做学问一丝不苟、求真务实;他为人师表,待学生亲如子女,是严师也是慈父;他把理想信念外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课堂教学等工作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树立了一名优秀少数民族共产党员教师的良好形象。
潜心问道、追求真理,积淀醇厚学识学养
1977年,达力扎布考入民大(当时的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后求学于南京大学历史系专攻元史,1998年至1999年获得美国哈佛燕京学社资助赴美访学,师从著名教授王锺翰先生。40年来,秉承老一辈学者“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落一字空”的踏实学风,一直扎扎实实、沉心做研究,一心一意专攻蒙古族历史研究,厚积而薄发。1995年他的博士学位论文《漠南蒙古历史初探》被评为“全国高等学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专著《明代漠南蒙古历史研究》获国家民委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与哈佛大学教授狄宇宙( Nicola Di Cosmo)合著的英文专著《清入关前的满蒙关系——文献实录》,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他史学功底扎实,十分重视语言的学习,认为“学习和掌握研究对象的语言文字是做学问的根本要求”,在熟练掌握蒙古文的基础上,还在恩师王钟翰先生的指导下选学了满文、藏文等少数民族语文及英文、日文等外文,将民族语言作为研究史料文献的优势工具,充分利用少数民族语文文献和档案史料,将其与汉文文献记载相结合,确立了自己的学术特色,并在科学研究和研究生教学中加以推广,对学校在民族史研究中形成利用少数民族文字史料的学术特色和优势起到了推动作用。
作为学校历史学科带头人,达力扎布在明、清蒙古史研究方面的水平位居国内外同行前列,先后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项和部委级科研项目1项,长期主持本校“211工程”“985工程”历史学科方面的项目,圆满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取得了大量创新性成果。在本校“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的建设中,成功申请博士后流动站和历史学一级学科,对学校历史学科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担任全国古籍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期间,参评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参与制订《中国少数民族古籍定级标准》,推动了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工作的发展。
坚守三尺讲台,愿为“孺子牛”,热忱于传道、授业、解惑
达力扎布时刻不忘自己作为教师的责任与使命,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在3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数十年如一日站在三尺讲台上,先后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十几门课程,教学内容丰富,紧跟学术前沿,坚持把最新的知识、最好的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他对学生的教导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他心中,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就是他的理想。他十分重视教学工作,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蒙古族史》是一门与中国断代史和世界史相互交叉、内容较为庞杂的本科生基础课程,为了让学生既掌握蒙古族历史文化发展的主要脉络,又清楚蒙古族与周邻民族的关系及相互的促进作用,并且提高学习兴趣,达力扎布根据最新的科研成果修改教案和讲义,制作大量丰富多彩的蒙古族人物画像、老照片、历史遗迹、居室、服饰、文字、宗教和生活用品的图片,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同时,采取了多写板书,进行填空小测试等方法拓宽教学内容,不断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达力扎布多次带学生赴内蒙古实地考查元、明、清时期的历史遗迹,通过现场教学,增强学生对草原和游牧生活的感性认识。他注重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特点和专长,拟定个性化培养方向,通过启发式教育方法,帮助学生展现自我,开启自己的学术之路。同时,在学业上,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辅导,从选题、开题到毕业答辩,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经常帮助学生查阅资料,常常与学生进行长达3、4个小时的深入探讨,有时深夜收到学生的咨询邮件,也能及时给予答复,从不随意敷衍。他告诉学生:“不要看着别的专业的专家学者论文发得快、数量多就着急,要知道和其他专业领域相比,历史研究更需要摒弃浮躁的风气,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做研究,厚积薄发。”
除了在学业上给予学生指导、在生活上给予帮助,达力扎布还非常注重学生思想塑造和引导,通过课堂讲授,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是文化多元一体发展的历史,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的关系,积极培养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涉及民族历史与现实问题时,始终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问题,将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的原则,贯穿于教学科研全过程中,实事求是地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做出客观、公正地评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
从教以来,达力扎布共指导硕士研究生26人、博士研究生21人、留学生2人。其中,多人考取了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学校的博士。他指导的一篇本科论文获全国“史学新秀”三等奖,一名硕士研究生和两名博士研究生的论文分别获得中央民族大学优秀学位论文;合作编写了《中国民族史纲要》等四部教材,其中《中国民族史概要》被列为教育部重点教材,独自编撰的教材《蒙古史纲要》获评北京市精品教材,并被各大专院校普遍采用。2008年开始主持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和北京市精品课程《中国民族史概要》的建设工作。2003年荣获中央民族大学首届“我最喜爱的十佳导师”,2006年荣获中央民族大学本科教学“十佳教师”,2007年荣获北京市第四届教学名师。
“全力以赴、全心投入,实事求是、一丝不苟。”这就是达力扎布入党40多年、从教30多年来简单而又真实的写照。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严于律己、心无旁骛,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之中,从未敢有半点松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他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以立德树人的博大情怀和海纳百川的宽广胸襟去教育、沐浴、启迪学生,为民族教育事业、为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和团结进步事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以自己的执着、坚守和奋斗实践着自己对事业的坚持、对人生的追求和对党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