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民大人 >> 民大人物 >> 正文

麻国庆

2017-12-18 11:22

 

一、个人基本信息
   麻国庆,男,汉族,内蒙古人,生于1963年9月,北京大学和东京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北京大学社会学(社会人类学)博士。现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导。教育部高等学校民族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国家民委第二届决策咨询委员、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台湾少数民族研究会副会长。“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第二批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国家民委领军人才。
   担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民族问题)专家(2013年以来),主持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并担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民族学导论’教材编写”首席专家之一。在《中国社会科学》、《民族研究》、《社会学研究》、《新华文摘》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担任两岸三地合作刊物——《华人应用人类学刊》总编辑等。

二、学习与工作经历
1982.9—1986.7    西北大学  考古学专业 (历史学学士)
1986.9—1989.7    中山大学  文化人类学专业(历史学硕士)
1991.9—1997.7    北京大学  社会学专业(法学博士)
1994.10—1996.10  东京大学  文化人类学博士课程留学(中日联合培养博士生)
1997.4—1999.7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师
1999.7—2004.9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副教授
2004.9—2016.4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8.12—2014.1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院长
2009.2—2014.1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系主任
2011.12—2016.4   中山大学环南中国海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2015.9至今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

三、学术兼职
1、2008年—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民族学首席专家
2、2008年—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  副会长
3、2008年—   中国社会学会环境社会学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
4、2010—2014年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都市人类学专业委员会  联合主席
5、2011年—  全国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  委员
6、2013年—  教育部高等学校民族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主任委员
7、2013年—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  专家
8、2015年—   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
9、2016年—   国家民委第二届决策咨询委员
10、2017年—   台湾少数民族研究会副会长

四、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才称号
1、2016年国家民委第三批领军人才支持计划;
2、2016年,入选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3、2016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4、主持的“‘一带一路’与民族发展研究创新团队”入选2016年国家民委创新团队支持计划;
5、2015年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五、所获奖项
1、《家与中国社会结构》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1)。
2、《文化生产与民族认同——以呼和浩特、银川、乌鲁木齐为例》获得国家民委第二届民族问题研究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2012)。
3、《永远的家:传统惯性与社会结合》获得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2013)。
4、宝钢优秀教师奖(2013)。
5、“文化、族群与社会:环南中国海区域研究发凡”(《民族研究》,2012年2期)获得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三等奖(2015)、广东省2012-2013年度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5)。

六、主持的主要研究课题
1、2016年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项目“区域共同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认同”。
2、2008年“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与研究工程‘民族学导论’教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之一。
3、201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东南亚华人跨国流动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研究”。
4、201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人类学视角下现代中国公共记忆与民族认同研究”。
5、2012年“南中国海族群互动与南岭民族走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6、2013年国家文物局“指南针计划”项目“粤北排瑶油岭村寨博物馆建设研究”。
7、2012年国家文物局“指南针计划”专项子课题“海南岛洋浦盐田村人类学、社会学和民俗学调查研究”。
8、2012年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项目“西部省际结合部民族地区的内发型发展研究”。

七、代表性成果
(一)著作
1、《从城乡统筹到城乡一体化——以人为本的广东经验》,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6月(合著)。
2、《人类学的全球意识与学术自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15年12月。
3、《文化生产与民族认同——以呼和浩特、银川、乌鲁木齐为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12月。
4、《永远的家:传统惯性与社会结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
5、《走进他者的世界——文化人类学》,学苑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2002年(第二版)。
6、《家与中国社会结构》,文物出版社,1999年1月。
(二)主编
1、《山海之间:从华南到东南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
2、《社会转型与家庭策略》,世界图书出版社,2015年。
3、“民族与社会”丛书,社科文献出版社。
4、“跨界与文化田野”丛书,三联书店出版社。
(三)译著
1、《未开的脸与文明的脸》,山东画报出版社,(日)中根千枝著,麻国庆、张辉黎译,2001年。
(四)主要学术论文
(中文论文)
1、《明确的民族与暧昧的族群——以中国大陆民族学、人类学的研究实践为例》,《清华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
2、《跨区域社会体系:以环南中国海区域为中心的丝绸之路研究》,《民族研究》2016年第3期。
3、《跨界的人类学与文化田野》,《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
4、《“乡土范畴”与“破土而出”》,《思想战线》2015年第5期。
5、《全球社会与海上丝绸之路》,《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5第5期。
6、《“大转折”背后的乡村“秘径”》,《读书》2015年第11期。
7、《海南岛:中国人类学研究的实验室》,《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8、《社会主义新传统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开放时代》2014年第6期。
9、《生产方式的衔接与当代民族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民族学评析》,《民族研究》2014年1期。
10、《南岭民族走廊的人类学定位及意义》,《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民族问题研究》2013年8期转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社会学•教育学)》2013年9期转摘。)
11、《进步与发展的当代表述:内蒙古阿拉善的草原生态与社会发展》,《开放时代》2012年第6期。
12、《生活的艺术化:自者的日常生活与他者的艺术表述》,《思想战线》2012年第1期。
13、《文化、族群与社会:环南中国海区域研究发凡》,《民族研究》2012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2年9月转载)。
14、《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表达与文化的文法》,《学术研究》2011年第5期。
15、《另外一个他者:灵长类社会研究在人类学中的价值》,《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16、《身体的多元表达:身体人类学的思考》,《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17、中国人类学的学术自觉与全球意识,《思想战线》2010年第5期。 (《新华文摘》2010年24期转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1年第1期转载,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社会学》2010年12期转载)。
18、《现代日本人类学的转型和发展》,《民族研究》2009年第1期。
19、《民族与中国人类学的研究》,《西北民族研究》2009年第4期。
20、《类别中的关系:家族化的公民社会的基础——从人类学看儒学与家族社会的互动》,《文史哲》2008年第4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8年5月转载)。
21、《开发、国家政策与狩猎采集民社会的生态与生计:以中国东北大小兴安岭地区的鄂伦春族为例》,《学海》2007年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3期转载)。
22、《作为方法的华南:中心和周边时空的转换》,《思想战线》2006年2期(《新华文摘》2006年11月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6年5期转载)。
23、《“公”的水与“私”的水,游牧和农耕蒙古族“水”的利用与地域社会》,《开放时代》2005年1期。
24、《宗族的复兴与人群结合》,《社会学研究》2000年6期。
25、《全球化:文化的生产与文化认同》,《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26、《比较社会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的互动》,《民族研究》2000年第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社会学》2000年11期转摘)。
27、《分家:分中有继也有合——中国分家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0年第2期转摘,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No.3 Autumn 2000收录)。

(日文论文)
1、《民族中的社会与社会中的民族》, 「民族の中の社会と社会の中の民族」载鈴木貞美•劉建輝編:「近代東アジアにおける鍵概念:民族、国家、民族主義」国際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2011年3月
2、《清晰(明确)的民族与暧昧的族群——以中国大陆民族学、人类学的研究实践为例(日文)》,「明確な民族と曖昧なエスニックグループ―中国本土の民族学、人類学の研究実践を例として」国際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2010年3月
3、《从江村到全球(江村から全球》,文明21(日本爱知大学),2006年3月
4、《“家”的再构筑:日本同族与中国宗族的比较研究》(家」の再構築、慶応大学地域研究センター編、慶応大学日吉纪要,),庆应大学日吉纪要,2004年第32期
5、《龙的传人:祖先与子孙》(「龍の後継:祖先と子孫」渡邊欣雄編『路地裏の宗教-中国民俗宗教の営み-』(アジア遊学58号)、勉誠出版、72-82頁),亚洲游学(58号),2003年
6、《定居的现代狩猎民族的自立与苦恼—鄂伦春族的“进步”和“文明”的表现》(「定住の現代狩猟民族の自立と悩みーオロチョン族の「進歩」と「文明」の表現」,東京都立大学人文学部『人文学報』329号(社会学37)、)东京都立大学《人文学报》(社会学37号)2003年 
7、《理学与汉族村落的宗族与祖先祭祀》(理学と漢族村落における宗族と祖先祭祀 『国立歴史民俗博物館研究報告』106集、),《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研究报告》106集,2003年
8、《传统的复兴与创造》(与渡边欣雄合作,日中共同研究•伝統の復興と創造(上、中、下)沖縄タイムス、),冲绳时报,2002年11月
9、《农耕蒙古族的家观念与宗教祭祀》(農耕モンゴル族の家観念と宗教祭祀,横山廣子主編『中国における諸民族文化の動態と国家をめぐる人類学的研究』、『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館研究報告別冊』),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报告别册,2001年
10、《汉族社会大家庭的观念和实际》,(「漢民族社会における大家庭の観念と実際」『中国21』第4期 愛知大学),中国21,1998年
11、《神社和庙:社会结合的纽带》,(「神社と廟:社会結合の紐帯」 『比較民俗学』第9期筑波大学)《比较民俗学》 1996年。(收录于:《社会结合的纽带——日本的神社与中国的庙》,载《全球化与中国、日本》,新华出版社,2000年)

(英文论文)
1. Globalization: Production of Culture and Cultural Identity — Ethnic Group, Local Society and Transnational Cultural Circle, Glob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The Chinese Perspective,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 Pte. Ltd, September, 2011
2. The Drawing Power of Ancestors: Mobile Clan-Based Groups and Social Memory Examples from the Southeastern Han Chinese,EMSAnthro5,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vol.38, 2004. USA. 
3. The Recreation and Production of Tradition, The Revival of Lineage and Folk Beliefs in a Field Survey of Zhanhu Town in Northern Fujian Province, 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vol.34,no.3,spring 2002,pp.69-91;USA.
4. Clan and lineage in China-Guest editor’s introduction;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vol.34,no.3,spring 2002,pp.3-5;USA. 
5. Han Clans and villages, An Anthropological Dialogue and Reflection. 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Summer2001/vol.33, No.4 USA. 
6. The Local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Minorities in China,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view: China, Edited by Sun Honglie,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CAS), China ,2001
7. House Division: Divided Continued and United---A Study of House Division institutions in China,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No.3 Autumn 2000 
8.Tradi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Macau and Its Neighbors toward the 21st Century, Urban Culture and urban ecology in China 1998,  University of Macau, Macau Foundation ,December 1998
9. Public Water and Private Water: Water Management and Community in Nomadic Mongolian and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Mongolian in Inner Mongolia, the Japan Center for Area Studies/NME, UNESCO, and the French Water Academy (ed.), Water and Cultural Diversity.
10. Cities,Urbanization and Cultural Change∶The Tumote Region of Inner Mongolia. in Guldin, G.E., Southall, A.W.(eds.) Urban Anthropology in China. E.J. Brill, 1993.

(来源: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