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民大人 >> 民大人物 >> 正文

虚怀若谷 厚积薄发——朝鲜语言文学系太平武教

2016-09-29 15:07

虚怀若谷  厚积薄发
——朝鲜语言文学系太平武教授专访

 
【人物档案】太平武,男,朝鲜族,1947年生,吉林延吉人,中共党员,中央民族大学朝鲜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民族大学双语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朝鲜语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朝鲜语规范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理事、韩国社会语言学会海外理事、国际韩国语言文化学会研究理事。曾任国家民委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韩国高丽大学师范学院课座教授、日本大阪经济法科大学亚洲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北京大学朝鲜文化研究所主任、研究员。1975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朝文专业,先后两次赴朝鲜金日成综合大学深造,获副博士、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汉朝语言对比与翻译理论。在国际国内许多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他文章40余篇。撰写《汉朝翻译理论与技巧》、《政治问答》、《汉朝词典》等4部专著,主编3部论文集,合编、翻译多部专著和词典。主持完成国家教委“韩国教育法典”编译工作(任北京课题组组长)和“韩国人和中国朝鲜族语言对比研究”课题,组织参与985课题《延边地区语言使用现状调查研究》、国家专家局课题《阿尔泰语系诸语言基础词汇对照研究》、韩国中央研究院课题《海外韩国学核心大学建设》等。
 
从“无线电”到“朝鲜翻译”的跨越
 
        初中和高中的时候就非常喜欢无线电的太平武,高中毕业下乡在农村呆了四年,清华的无线电课本,他都自己买回来,干活的时候就带到地里边干活边看。还曾在家里装了很多电子管收音机,声音特别好而且很有意思。“当时我的活是犁地,赶着两头牛,背着个书包,休息的时候就自己看书。”可就是这样一个对无线电有一定基础的学生高考结束后却阴差阳错被录取到北京中央民族学院朝鲜语专业。4月份就开始发放录取通知书,直到8月份仍没收到任何消息的太平武肯定地认为自己没考上。那时候的他已经25岁,按规定26岁不可以参加考试。但是事情总会有奇迹。不久后,有一次在村里开会,大队书记问他想不想上大学,以为被开玩笑的他很气愤回答“大学是什么,我不上”。可后来会议结束后,村民委员会主任竟然再次告知他说延吉市教育局今天来电话说有两个名额,但都是文科的,如果想读的话就转专业。虽考虑到年龄,如果这次不去以后就真的没有机会了,可是“理科生要怎么学习文科”依旧困惑着他。“我当时最讨厌的就是朝鲜语和社会学。我们那边一般是准备考省内大学的话,高中时就选朝鲜语授课,准备考外地大学的话就选汉语和俄语。我是选了俄语,所以我的朝语水平只到初中。”思来想去太平武去了一趟教育局,没想到教育局的老师正好是他初中的汉语老师。通过和老师的交流,太平武终于拿到录取通知书,赴京学习。
        1972年初来北京的太平武还不死心,一心想要转校,就到魏公村附近的书店去买关于无线电方面的书来看,三个月过去了,眼看转校无望于是开始发奋图强学朝鲜语。“为了提高自己的朝语水平,别人睡觉的时候我也在看书。当时《红旗》杂志是中国唯一的汉语和民族语对应的刊物,我把20多部长篇名著的原文和译文全部做成了卡片,几十万个卡片全部整理了出来,渐渐地我发现翻译很有意思,翻译的时候首先要考虑语序问题,这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就收集资料掌握语序方面的翻译理论。”太平武在1984—1987年到朝鲜金日成大学修儒学,期间写了一篇副博士论文叫《汉朝语序对比研究》,这篇35万字的论文是他的第一部著作。“我现在非常喜欢语言学研究、对比语言学和翻译理论研究,所以我一点都不后悔从理科转到了文科。像以前搞行政和教学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时间看书,但现在我可以放心地看书写作,这是现在我觉得最幸福的事情了。今年我的两部书就要出版了,我现在也整天为了这个而忙碌。”

“做学问首先要学会做人”


        经常出国的太平武,在对比“国内外学生对学术的态度”时说到:“现在全世界的学生普遍不爱学习,而且急功近利。当然也有积极学习的,像哈佛大学图书馆每天半夜两三点还亮着灯,中国别说两三点,11点多宿舍就关灯了,当然这里也存在学校制度问题,但总的来说还是学生学习劲头和积极性不高,真想搞学问就不能被动。”太平武讲到,大学的学习以自学为主,研究生更是这样,不管在什么环境下,研究什么方向,怎么去研究,具体步骤怎么做,这都要靠自己。“我在汉城大学,高丽大学做过访问学者,日本也待过一段时间,越是名牌大学,学习氛围就越浓。我在北大待了5年,这个学校学生很朴实,看起来平常得不能再平常,但是他们的知识真是令人佩服。当然我们的学生也还好,但是不要急功近利。做学问首先要学会做人,之后才能搞研究。无论什么人搞研究都必须像盖金字塔一样先打好基础,理论、语料方面打好坚实的基础后再往尖的方向发展,这是基本的态度。如果是倒着的金字塔,没有雄厚的基础也就顶多只能写一两篇论文罢啦。”太平武在接受采访时告诫同学们要多掌握方法论并且随时准备学习新的方法论。“研究生期间学习掌握基础理论的时间应尽量缩短,要从高层次开始跟着人家跑,比如人家已经研究一百多年了,我从现在开始学,再重新研究,这不仅出不了成果,而且是浪费时间。读书看论文要读一个精品,通过这个精品掌握最新的方法论,定了一个目标后,花个十年十五年一直走下去,这样一直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就肯定会成功。”
        关于语言学习,太平武说到,不管做什么,“语言”是最基本的手段和工具,不管干什么都要学好语言,此外学好哲学、逻辑学、心理学也非常重要,特别是哲学,如果哲学学不好的话,不仅搞语言不行,搞文学和其他理工专业也是不行的,哲学是基础的基础。学了哲学就可以掌握方法论推理新的东西,所以哲学是好东西。作为一名学生,首先是道德建设,要做好“人”,这个明确了其他的东西就好办了。他提到希望民大的学生应该熟练掌握汉语,精通民族语,此外最好掌握一两门外语。语言是学习其它民族和国家文化的最好途径。

朝语建设有待进一步突破


        朝鲜语言文学专业建立于1972年,最初是由原中央民族学院民族语言文学系创办的汉朝翻译专业。在创办初期,朝鲜语言文学系当时急缺教员,于是临时调配了原中央民族学院汉语系崔宰宇老师担任我系第一位负责人,权伍泽老师担任党支部书记,黄有福老师负责教授朝鲜历史,之后又从延边地区的民族出版社调配部分人员到我校组成汉朝翻译专业教师队伍。曾亲身见证过朝语系起步、发展、壮大的太平武回忆起当年的生活颇为感慨。“建立之初我系只有三个教研室,除了几张破旧的办公桌以外几乎一无所有。当时不仅教员不足,而且没有教材和参考书,所以老师要一边教学一边编写教材。当时的学生都是工农兵学员,学生年龄比较大,而且都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刚刚建系时,学生们帮助老师刻钢板,编参考资料,甚至制作桌椅。那时虽然条件很艰苦,但老师和学生们的关系非常融洽,不像师生,更像朋友。三四年后,我系初具规模。后来逐渐发展,教师、学生数量慢慢增多,质量也越来越高,办学条件也逐步改善,专业课得以正常讲授。”
        我校是全国第一个创办汉朝翻译专业的学校,“汉朝翻译”这个专业名称从1972年一直延续到1976年。高考恢复以后开始招收全国统考学生,同一年专业名称也由汉朝翻译专业更名为朝鲜语言文学专业。由于当时社会上缺少朝语翻译人才,许多出版社、电台、报社,各种语言文字单位都非常需要我们的毕业生,学生们也非常喜欢这个专业,这解决了当时社会急需的人才缺口问题,为中国朝鲜语的翻译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截止去年,朝语系毕业生合计将近1000人,他们是汉朝语翻译领域的中坚力量。如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局长,原民族出版社副社长、民族团结社副社长,黑龙江报社社长、副社长,延边报社社长、延边电台局长和东北地区的其他一些报社、出版社社长等,很多都是该专业的毕业生。可以说在中国的宣传媒体、新闻、出版领域工作的我校朝语系毕业生,都是非常优秀的。不过近几年该专业的毕业生去向发生了一些变化,仍留在出版社、电台中的毕业生不多了,更多的是考研、留学,在国外拿到硕士、博士学位的毕业生回国后担任大学教师。有很多高校韩国语专业的骨干教师都曾是该系的毕业生。
        太平武先生在任期间,在学科发展方面,争取到了“海外韩国学核心大学建设项目”。本项目是韩国教育科技部和韩国学中央研究院共同主持的世界性项目。现已有美国哈佛大学、伯克利大学、华盛顿大学、英国伦敦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新西兰雷登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京大学等十所大学被选定为核心大学,从2008年开始每年获韩币1亿元(约人民币50万),效果显著,朝语学科已成为国内外公认的优秀学科。2000年开始先后召开十多次世界朝鲜韩国语等顶级专家参加的国际学术讨论会,期间,太平武曾带领其他系科老师共同主持德国、美国、英国、俄罗斯和土耳其等中亚国家以及日本、韩国、蒙古和中国等十几个国家学者参加的国际阿尔泰语言学学术研讨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为民族学科的发展和朝鲜半岛南北学者交往与学术交流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太先生作为中国朝鲜语规范化委员会常务委员和顾问为中国朝鲜语的规范化工作、双语教育研究工作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面对未来,太平武认为系科建设涉及的领域应继续扩大,希望能够开设文化产业等相关课程和专业。“现在韩国有40多个大学开设文化产业课程或相关专业,但是中国目前在这方面还是不够成熟。我曾经推荐我们系的毕业生到韩国中央大学和仁荷大学学习文化产业方面的相关知识。到国外后学生的反映也相当好,他们对文化产业抱有很浓厚的兴趣,认为文化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有着很广阔的前景。希望我们的毕业生在国外学成后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取得更高的成就。”另外,他还建议尽早开设汉朝口译专业。“从汉朝翻译专业到现在,已经经过40年,可以说在全国范围内,翻译专业一直是我们的优势。现在教师水平也很高,经验也很丰富,除了文字翻译以外,我也一直希望能够开设口译专业。”
        此外,太平武还中肯地对我校朝语系的师资建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表示愿意为教师梯队建设急需奉献自己的力量。“我们博士生导师退休是在65岁之前,但是我退休之后语言对比、翻译专业就不再招收博士生和硕士生了。从我63岁开始,学校不再让我招收研究生,所以语言翻译理论梯队自然就会出现断代的现象。我退休后没人教语言对比和翻译课,后来翻译课虽然由我的硕士生来授课,但对比语言学仍然没有人教。从学校的角度来讲,教师梯队的建设必须要抓好,不能出现空档期或青黄不接的时段。不管从学术继承还是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这都是不明智的,起码中间应该有一个缓冲的过程,虽然我到了退休年龄,但是在梯队建设没有完成之前我还是愿意再坚持几年的。”
 
                                           作者:董梅 田辉 聂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