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民大人 >> 民大人物 >> 正文

一个孜孜学子的求真求学路——记信息工程学院

2016-09-29 16:40

一个孜孜学子的求真求学路
                            ——记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杨国胜教授
 
个人简介

       杨国胜,中央民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授、院长、“985工程”“信息技术在民族地区发展中应用研究科技创新平台”主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北京市人工智能学会理事,北京市计算机学会理事, 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
       主持“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863” 基金项目、教育部项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共建项目等20多项省部级及以上项目;发表SCI/EI论文70余篇,出版《数据融合及其应用》、《现代控制理论》等5部学术专著,获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2项。

求学生涯 坚持不懈


       八十年代初的杨教授还是一个刚刚毕业的高中生,当他带着求知的满腔热望走进河南大学物理系开始他的大学生活时,正值中国的计算机学科刚刚起步向前发展的时代,四年的大学积累,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奠定了他为之孜孜以求的研究­­­­­­­方向,也注定了他将与计算机控制领域的研究结缘此生。
       对知识的追求与执着,激励着他本科毕业时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自动控制系,攻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他回到了自己的母校任教,教书育人,带领他的团队潜心科研,这一干就是十年,但他从事计算机控制的教学和研究却一直未改变。在此期间他也曾获得过来自美国知名大学的多个录取通知书,他都未能成行。但他没有放弃,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北京理工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攻读博士研究生。
       在攻读博士期间,他荣获了北京理工大学最高荣誉奖---徐特立奖,毕业论文《数据融合中可观测性与关联算法研究》获北京理工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并入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顺利完成了多个军工预研项目的研究,显现了扎实的学科基础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凭借执着的追求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继2002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杨国胜教授开始了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的博士后研究。杨教授经常说,因为热爱才有了选择,既然选择了,就要静下心来耐得住寂寞,便会在研究中发现无尽的乐趣,更意味着永无止境的难关等待着去攻破。为了不落伍于该学科领域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常学常新的知识体系与知识结构变化,他成了实验室、图书馆的常客,养成了善于思考、勤于钻研的习惯。
       在中科院自动化所博士后流动站期间,他主持和参与了国家“863”项目“具有视听觉与语音交互功能的新型智能控制系统”、“基于复合结构的非结构环境移动机器人技术研究”;主持博士后基金项目“基于CCD和超声融合的移动机器人导航研究”。他所在团队成功研制出轮式移动机器人和履带式移动机器人,此项研究成果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给以报导。2003年赴葡萄牙参加ICAR机器人国际大会,并在会议上宣读学术论文。
       博士后出站后,他应邀到加拿大Concordia University做访问学者;之后又到加拿大University of Saskachewan开始了二站后博士后研究。这期间他的多篇学术论文被刊登在《IEEE sensors Journa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botics and Autom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medical Soft Computing and Human Sciences》等国际刊物上,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极大关注。

结缘民大  彰显成效


       瞄准“建成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世界一流民族大学”的既定目标,2007年,学校整合教学资源,调整学科配置,加强、加快理工科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步伐,在原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和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的基础上,筹建了中央民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同年,杨教授放弃国外先进的科研环境和优厚的物质条件,毅然决定回国,并作为学术带头人引进中央民族大学,担任刚刚成立的信息工程学院院长一职。
       面对全新的环境,报着对学校负责、对学院负责、全院千名师生负责的态度,他以满腔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新建学院的工作之中。他和班子成员以及教职员工一起,从头做起,梳理学院的教学和科研积淀,充分考虑学院人员来源分散,科研基础底子薄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科研奖励规章制度等多个文件,形成了《信息工程学院管理制度汇编》实现了以制度管人、管事的机制。基于学科的自身发展规律、国家的战略需求、学校的民族特色、以及学院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信息工程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拟定了专业发展方向,规划出师资队伍和实验室建设方案,认真思考整理出了学院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并且定位为“面对客观现实,着眼未来发展;突显民族特色,规划学科方向;借助名校合作,提升科教能力”的近期发展规划。经过全院教职工共同努力,刚组建的信息工程学院经受住了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的考验,保障了学校以优秀的成绩的顺利通过,得到了学校的认可和本科教学评估检查组的肯定。
       从建院到现在,短短的六年时间,信息工程学院正一步一个脚印的、一年一个台阶的向前稳步发展。获批了教育部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中心——少数民族语言分中心,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成功获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央民族大学重点培育学科;成功举办了“第一届民族类及民族地区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发展研讨会”和“北京市高教学会电子线路研究会、北京市电子学会电子线路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和爱尔兰国立都柏林大学签署了硕士预科项目协议、加拿大纽宾士域大学“2+2”双学士项目协议,目前这些项目正在实施中。在他的主张下,整合信息工程学院的学科资源,筹划和撰写了“985工程”三期建设项目的申请报告,最终使得“信息技术在民族地区发展中应用研究科技创新平台”成为“985工程”三期基地平台建设之一。建立了一个包含55个少数民族、具有不同表情、不同姿态、不同角度、不同光照、不同背景、不同服饰人脸数据库和具有喜、怒、哀、乐、惧、恶等基本情感脑电数据库,大大提升了学院在同行业的学术地位和科研水平。
       更令全院师生振奋的是,在杨教授的带领下,经过艰苦不懈的努力, 2011年获批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结束了本专业20多年来无硕士点的历史,实现了零的突破,迈入了跨越式的发展阶段,也为学院下一步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注入了强有力的活力,为学院教师的自身发展与提高提供了机会与平台,为学校文理科兼顾平衡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2012年又获批软件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无疑,又极大地鼓舞了全院师生的工作热情和钻研精神。
       学院教师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973” 基金项目、国家“86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民委科研项目。近年来出版数十部学术专著,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近千余篇学术论文;2013年学院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请上有所突破,获批了重点基金项目、面上基金项目和青年基金项目,以及省部级项目。
       民族院校发展信息类专业的出路之一是将现代IT技术与民族特色相结合。虽然信息工程学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杨教授仍然认为,在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信息发展时代,与国内其他重点院校相比还有相当的距离,学院建设与学科发展还有相当大的空间,机遇与挑战并存,不进则退,必需正视客观现实,勤练内功,突显民族特色,创新科教研究。“以学科发展为中心,巩固本科教学,发展研究生教育,加强科研和创新体系建设,创建全国一流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学院,面向少数民族地区和西部地区,培养具有电子信息、计算机、通信和自动化等厚实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是信息工程学院的总体发展目标。学院将优化组织结构,有效整合教学科研资源,走自身培养和人才引进相结合的道路,为实现这一总体目标而努力奋斗。

殷切期望 寄语后生


       除了专心学术研究外,杨教授还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他悉心研究国外的教育模式、培养方案、教学方法,并将其与自己的教学科研相结合。从教育方法上来说,他更强调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环节的锻炼,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课堂传授知识上。他认为夯实学生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应该融入我们日常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中。杨教授认为本科生的培养分为三个方面:知识体系和结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想道德的修养,知识体系和结构是基础,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根本,思想道德的修养是保障。合格的大学生应该具备综合的能力和文化素养。他关注目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就是提高这三个方面的综合培养。
杨教授在忙碌的科研工作的同时,不忘学生的培养和发展,体现了一位学者的爱国之情,爱生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