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民大人 >> 校友分享 >> 正文

吴青松:让传媒者更有力

2016-09-29 17:41

吴青松:让传媒者更有力
        吴青松 本科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中文系,北京广播学院新闻学专业9 8级硕士研究生,19 9 7年加入《经济半小时》作编导,2 0 0 0 年11月底加盟刚刚成立的周末组,任"头条新闻"的记者。主要作品:1998年:《走近断流的母亲河》(上、下)、《为了地球上的生命》。 2 0 0 0年:《药品说明书 越看越糊涂》、《千里暗访铁路客运服务》、《三联重组郑白文》、《追踪毒大米》。

        冰心说,对成功的花儿,我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却忽略了当初她的芽儿曾经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当《走进断流的母亲河》、《为了地球上的生命》、《老胡同的诉说》等作品震撼我们的心灵、重塑我们的惯有意识时,当他一次次地摘取“2008年央视经济类节目金奖”、“1998年年度‘杜邦环保好新闻奖’”时,我们可曾想过:这光环的背后饱含了怎样的奋斗和牺牲?怀揣着这样的问题,我们走进了吴青松,一个以职业传播者自名的传媒人。

从实习记者、导演到运营部总经理
 
        学问知不足,事业不知足。
        学问知不足,吴青松的成功是靠着学习点滴积累而来。1993年 到1997年,他在中央民族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学习。在此期间,他荣获“蔡冠深奖学金”、北京市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等荣誉,因连续三年获得专业一等奖学金,吴青松以免试资格被推荐攻读北京广播学院新闻学硕士研究生;1998年到2001年,他在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习的优秀和冲劲,让他兼备文科素养和理科思维,善于把理性的思考和激情的创作融为一体;系统化的文学艺术功底,专业化的媒体职业背景,让他在新闻事业这条路上走得坦荡,走得自然。
        事业不知足,吴青松在新闻领域中不断地探索,在事业上不懈地追求。
        说起这个,我们不得不想到《经济半小时》栏目,就像《焦点访谈》之于敬一丹,《高端访谈》之于水均益,“《经济半小时》是我真正步入电视生涯的开始,对她我永远有着无法割舍的感情,和她在一起的日子,有着太多的喜悦、痛苦、疲惫和幸福。”尽管他说是因为一个偶然才与这个栏目结缘,但偶然中蕴含必然。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他能够通过《经济半小时》表达自己、成就自己,背后的努力是不可忽视的。
        新闻路上没有留下他的痕迹,但他已走过,一步一步地。
        吴青松尝试了媒体传播、电视运营、广告策划、影视内容制作、新媒体业务、媒介受众研究等等方面的工作。
        首先,在他自己定位的事业初级阶段里,他的眼睛里都是一个个具体的节目。1996年到1997年,吴青松在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栏目做实习记者,并且在《经济半小时》节目中播出由他亲历调查的1997年黄河断流的缘由、山东的毒大米事件等,力争做好每一个调查节目。后来,他开始作纪录片,对自己的职业素质进行了自觉性地提高,如在2001年到2003年,在中国中央电视台新影制作中心做纪录片导演,在CCTV综合频道纪录片栏目《见证》从事选题策划与纪录片创作。接着,吴青松又一次提升,开始做栏目制作类的工作,最大的收获是“智慧面前人人平等”。比如,2004年到 2006
年,他作为大型电视经济文化栏目《品牌故事》的创始人、总策划与制片人,负责日常节目的内容管理和媒体化运营,同时为合作企业提供品牌传播策划等,调查每一个品牌背后的智慧与闪光点,并用故事的方式将其表现出来,“很有成就感”。最后进入另一个阶段,能熟练地做一些网络方面的节目了,包括2008年到2009年,担任北京网尚文化集团的总编辑兼产品运营部总经理,负责集团旗下“VV8影视网”、“中国网吧院线”、“中国网络院线”和正在拓展中的“中国校园院线”、“iWatch/eWatch平台”的新产品开发、维护和节目内容运营。
       这就是他给自己的事业的“四定位”,其努力与飞跃,其思考与探索,其收获与挑战,其追求与拼搏,这些深埋地下的痕迹有多少人看到?各领域行业领袖和企业精英的深入合作,造就了他在商业与文化之间自如游走的独特气质,广泛的涉猎,喜欢跨领域整合资源,对运用开放式思维不断在业务上尝试创新乐此不疲。就像他对自己的工作定位一样,他一步步地提升事业,一次次思考与转变,在新闻这条路上,他走得越来越远。
       
暗夜中奔走于悬崖边际

        当问及在采访中遇到的比较难解决的困难时,他只是很平淡地说当时的确会有一些看似不可解决的问题,会觉得遇到了艰难,但现在想来,那些其实也不算什么问题。话虽这样说,但是,是多少艰辛的克服、多少困难的解决,才让他如此的从容淡定啊!吴青松与我们分享了他的一次“小问题”。
       1997年黄河断流严重,为了搞清楚黄河出现的长达200多天的断流达到历史最高峰的原因,他们组成了一个专门调查小组,一直奔跑于黄河边上,进行深层次地调查。期间,因为时间紧急,他和一个同事在大半夜从陕西西安赶往河南的三门峡,车在秦岭一条狭窄的公路上行驶。路的一旁是悬崖,另一旁是江水,并且四周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到,只听到黄河水“轰隆隆”地响,好似就在耳边奔腾。司机却心不在焉,优哉游哉地开着快车。他说当时自己被着实吓到了,心一直悬着,怕出事儿。不过万幸,他至今“健在”。他笑说他是好运气的人。或许我们只是将它看成是一次简单的交通威胁,但是,在新闻人的生活中无数类似的或更大的威胁,你能受几次?这就是他的独特,也就是新闻人的独特。
        终于将黄河断流的更多的人为因素调查清楚,他们制成了一个在《经济半小时》播出的60分钟节目,引起极大的轰动。虽然,他只平淡地说当时觉得可怕,现在不那么认为。但是,“对于新闻人来说,危险是很正常的,因为你会一直在外跑着,你会因为自己的文章而被各方势力威胁着,但是,这也是记者的好处,正是如此多的压力而培育了记者在高强压下高效准确完成任务的能力,这何尝不好?”或许,跑多了,见多了,习惯了,自己都不会觉得累了、怕了。
       
一个职业传媒人的道德与良心

        吴青松说,不管现在身处哪个岗位,不管前面情况如何,作为一个有人生价值、有社会价值的人,“我就是一个职业传媒人”。他平淡地叙述,每次出差采集资料就像是部队拉练,自己带着装满磁带的大皮箱,扛着摄像机,去赶火车、乘飞机,奔波忙碌。他自述曾有一次去河北调查关于农民负担的问题,在寒风飞雪中举着话筒采访农民,爬山路、钻山沟,回去后腰疼了好几年,落下了病根。但是此时回想起来,做了一期可以使农民倾吐心声的节目,是人生一段幸福的回忆。
        他说,只要是一个职业的传媒人,就不能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当某个地方发生事件了,记者的职业道德和价值观就会让他义无反顾地奔向事发现场,这似乎已成了自然。不能因为有潜在的危险就对不起自己的良心,相反,这才是最能体现记者价值的时候。比如社会上的毒大米事件、山西疫苗事件等,难道不应该在第一时间查出并报道社会问题的病因吗?记者不能解决所有社会问题,因为他不是医生,甚至不能给这个社会的病症开出解决的药方,“但他要能发现病痛在哪里,好让能够开药方的医生知道”。
        新闻人被看作是社会的监督者、旁观者或是调节者。正因为这样,对于这些新闻从业者来说,危险和劳累就不可避免。
        对于在危险中怎么保护自己,怎样才能在崎岖的新闻之路上走得平稳,他说,“记者是会不断地去挑战压力的,但是其中必须做到两点:一是用事实说话,报道中不带有主观的臆断,不允许任何一点小小的疏忽;二是要把可能的危险考虑周全,毕竟每一个记者背后都有一个家庭,我们在为新闻理想奋斗的同时,要学会自我保护,不要跨出自己的能力范围,做自己认为对的、能做到的、能做好的事”。
        正是有了这种思想的支撑与专业的能力,吴青松才能不断地鞭策着自己,愿意也能够运用新闻的力量,为社会尽自己的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