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民大人 >> 校友分享 >> 正文

马利军:用微光照亮扶贫路

2021-10-11 17:00

11月20日,一场降雪让隆德县沙塘镇光联村迅速进入寒冬。晚饭过后,驻村第一书记马利军坐在炉旁一边取暖,一边在笔记本电脑上更新入户走访信息。

不一会儿,70岁的村民李建基敲开了他的门:“小马书记,今年我家养的鸡全都卖出去了,还挣了不少钱。我想明年继续养,补贴政策明年还有吗?”

“还有还有,叔,你放宽心,明年补贴政策不改,只要大家愿意养鸡,补贴肯定都能到位。”马利军给李建基倒上水,耐心解释政策,给老人吃了颗“定心丸”。

“没想到养鸡也能卖上好价钱,等明年开春大家都养上鸡,村里的光景一定更好。”李建基布满皱纹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2018年3月6日,光联村的春天还未到来,中国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驻村第一书记马利军与同行的队员便踏上了扶贫路。

5个小时的车程在一路憧憬中很快过去,汽车穿山过岭,载着马利军和同事到达光联村。村干部从村部整理出一间十多平方米的小屋,马利军和一名队员抱着自带的铺盖和锅碗瓢盆,在仅有一张桌子、一只炉子和两张小床的宿舍安了家。

第二天一大早,马利军就开始了第一项工作:入户走访。起早贪黑两周后,全村380户共1345人的基本信息便全部被记录在他的笔记本电脑里。为了方面归纳信息,他建立了全村人口信息表,哪家是建档立卡户、哪个村民情况困难一目了然。

数据喜人,但工作并不轻松。为了摸清情况,初来乍到的马利军在工作中没少看冷眼、吃闭门羹。但想起当初志愿扶贫的初心,马利军的笑容又有了温度:“老乡你好,我是新来的驻村第一书记,我叫马利军……”

一个月后,“新书记”马利军总算在大家的心里留下了印象。

光联村曾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困难村。受制于有限的自然环境,务农过不好光景,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只剩下老人守在村里平淡度日。

群众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特色产业发展滞后、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在对全村情况有了全面了解后,马利军制定了驻村扶贫工作计划,通过抓党建、兴产业和夯实村集体经济基础,为光联村的发展“添一把火”。

送钱送物,不如送个党支部。马利军带领村委狠抓党建工作,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规范组织纪律,强化党员考核。借助“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搭建党群连心桥,组织开展各类体育文化活动,增进党群关系。

与此同时,他带领工作队建立“工作队引导+企业投入+合作社带动+行政村委监管+老人参与”五方联动帮扶机制,多方募集社会帮扶资金15万元,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组织老人发展养鸡产业,截至今年11月,已有38户老人参与养殖,户均增收6000元。

村民李建基是退休工人,老伴常年瘫痪在床、药不离口,老两口日子过得拮据。今年4月,李建基在政策的鼓励下开始尝试养鸡,短短半年间就有了6000元收益,这让他对未来有了信心。

为了帮助村民发展扶贫产业,马利军与当地金融机构反复沟通,帮助光联村与各金融机构建立点对点贷款帮扶机制,贷款前各类表格填写、审核等基础工作在村部完成,村民跑一趟就能办好贷款,实现了普惠金融与金融精准扶贫的有效结合。截至2019年11月,光联村建档立卡户贷款覆盖率从驻村伊始的61%增长到95%,小额贷款金融420万元,产业贷款150万。


在与建档立卡户的联系中,许多困难家庭的孩子成绩优秀却凑不够学费,这件事让马利军格外揪心。再穷不能穷教育,为了帮助孩子们继续学业,2018年,马利军发动身边的亲人同事捐款,为村里10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家庭孩子每人提供5000元学习生活费用,帮助他们度过难关、提振信心。

如今的光联村美丽热闹,家家户户在脱贫致富的路上信心满怀。

      从当初村民并不抱信心的“后生书记”到如今与村民亲如一家的“小马书记”,改变的背后是马利军近两年的不懈努力。“来一趟,就要干出点样子,才不辜负组织的信任和大家的期望。往后的光联村,一定会更好。”马利军的笑容里透着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