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民大人 >> 校友分享 >> 正文

刘烨:像主宰作品一样掌控人生

2021-11-08 15:52

本期人物:刘烨

个人简介

刘烨,非著名作家,烨子心学创始人,读书堂创始人。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中文系96级新闻专业。

北京读书堂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董事长

北京百读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CEO

中央民族大学创业联合会 副秘书长

今日头条专栏:百读书院

《邵阳文库》执行总编辑

公众号:“北京读书堂书吧”


民大岁月

Q:您在民大有什么难忘的回忆或经历?

初入民大

我的老家在南方的一个小山村。说实话,刚入学那会,我身上的自卑心理占据着情绪的大片位置。“乡里娃子进城来”,用这句话来形容自己,再恰当不过了。

因此,大一那年的岁末,我开始思考如何度过大学四年,开始提前规划我自己的人生。我逐一把自己身上的长处和短处罗列出来,问问自己价值几何?我猛然发现,其实“除却巫山不是云”,自己又何须自卑?常言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人生向来如此。

于是我给自己制定了读书计划,要赶在大学毕业前读完1000本书。

一开始,我读的是沈从文,他和张兆和的爱情故事,他的求学之路,他的生命哲学。再后来是王朔的小说,从《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到《动物凶猛》,再到《顽主》、《我是你爸爸》等,他的书深深吸引了我。当然,那些数得上的说不上的各种哲学书、圣贤书,我也都有所涉猎。当你沉浸于书本时,乐趣无处不在,而且是全身心的。

我喜欢去学校的图书馆读书,虽然也去附近的国家图书馆。但学校的图书馆藏书甚多,尤其是古籍善本,你会经常发现有稀世珍宝出现。

渐渐地,我开始变得多愁善感。于是,一些郁闷的情结及强烈的不满,总想通过笔尖记录下来,一股从未有过的写作冲动涌遍全身。

写作起源

作家梦可不是好做的,因为一不小心你就会误入歧途,永远找不到当初的自己。但是,已经开始疯狂的我管不了太多,我只知道我要诉说,我要呐喊。一开始,我全身心地投入诗歌创作,几乎是一天一首短诗,三天一首长诗。后来,我发觉诗的容量太有限,于是试着写短篇小说。短篇小说字数不够,于是又试着写中篇,然而中篇的容量还是有限,于是我又尝试着写剧本、长篇小说等。我不知道那些日子是怎么过来的,脑海中全都是些关于生死观、人生观的想法,当然这些也构成了我作品中的情感内涵。

我的第一部作品是《情感季风》,集合了数个高校的情感故事,是那个时代的情感平台,通过这本书,第一次向世人透露了象牙塔的故事。非常荣幸,《情感季风》得到了98岁高龄的冰心先生的题词勉励,题曰“大学生出书好”。著名作家周国平也题词道:“祝愿中国的大学生,拥有古典的情感和现代的视野,在走向世界的同时,守护住心灵的家园”。之后,我的其他作品相继问世,到大学毕业的那一年,我已经有各种形式的12种作品问世。包括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的几十万字的各类投稿,如云南的《青年与社会》,深圳的《八小时之外》,还有《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周刊》《北京青年报》《市场参考报》《华声杂志》等。

时光匆匆,那个时日的艰难困苦,现在仍记忆犹新,那时的痛快与潇洒我也历历在目。我记不清向多少报社投过稿,也记不清我收到过多少退稿信。当然,有所付出还是有所得,渐渐地,我的文章的发表率一天天高起来,于是,我也记不清收到过多少次稿费了……

大一暑假,我没有回老家,而是收集好发表过的作品及写作获奖证书,打算在那个夏天一展身手。很快,我顺利找到一出版商。凭着我的作品,老板很信任地把大堆书稿的原始资料交给我。

就这样,一个暑假下来,几经周折,开学时我的存折上多了 1 万元人民币。

慢慢地,我开始有了自尊,我完全能够满心欢喜地抬起头来。一种原始的动力在促使身体做出各种各样的机械动作,又一个声音在回荡——“我不能再平凡!”

为了寻求一种不平凡,为了获得心灵上的慰藉和平衡,我开始不安分起来。

慢慢地,我的名字在文化界有所影响,不断地有些陌生的人慕名前来拜访,一来到我宿舍,不是大加赞扬,就是深表羡慕。就这样,我的社交圈慢慢扩大、发散,不论是报社、出版社,还是很多出版公司、律师事务所,我有了一大批朋友。于是,我充分利用业余的时间忙着为报社写稿,为出版商策划图书选题及封面、内文版式的设计。这样一来,不论从知识水平上,还是从知识层面上,我都有了突飞猛进的改观。

创业经历

Q:您是怎么开始创业的?

说起我的创业经历,可能与我的性格有关。大学毕业后在机关出版社工作了三年,但发现体制内循规蹈矩的日子并不是我真正想要的。我渴望自由,就如同我笔下的作品一样,我的人生要像我主宰作品一样去掌控。于是,我要创业!但文人经商,实在是有无数的阻碍和困难,没有先天的条件,我只能不断努力。

从最先的“北京烨子工作室”,给出版社和书商编书稿,我跑遍北京的大街小巷,就为了买到最便宜的图书资料,那种辛苦,好比俞洪敏跑遍各大高校,散发传单。

很快,我挣到了创业的第一笔钱,用这些有限的钱,开始了我的“书商”的生涯。北京读书堂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从2006年开始,接下来的两年时间,读书堂创造了上千部出版物的好成绩。

后来,随着互联网迅猛发展,传统的图书没人读没人喜欢了,电子阅读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我耗费半年时间开始学习这种全新的模式,大概2010年,我的第一款基于苹果手机的ios版客户端诞生,正式在苹果商城(app store)全球发售。我开始了我的新媒体之路。四年时间,我的app总量达到75款,总下载量超过了3000万。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时间到了2014年8月,中国第一个地级市文库工程《邵阳文库》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招投标,我知道消息后,立即亲自动手动笔,先把《魏源评传》写好初稿,亲自担纲设计,硬是在一个月内把样书给印刷装订出来。很自然,我以最高分的成绩成功中标,开启了公司的新征程。

从最开始的纸质图书起家,再到电子书的运作,再到文化公司的不断发展。一路走来,风雨兼程。17年来,我经历过多次失败,多次再创业,多次东山再起。但是,我始终保持着我的初心,就是我相信我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事情,就算荆棘密布,克服艰难险阻之后,也能迎来美好的晴天!

回报母校

2017年11月27日,我带着老父亲和读书堂的小伙伴们,来到母校——中央民族大学,正式捐赠全套“邵阳文库”图书。学校领导给予高度重视并进行了高规格接待,学校刀波书记和校图书馆李德龙馆长、校友会王红曼秘书长、图书馆杨慰宇副馆长等参与捐赠仪式并相继发言,并给予相应捐赠证书并授予我“荣誉校友”称号。

捐赠仪式进行得非常融洽,全场都被温暖包裹着,校领导的发言,让我倍感温馨,让我内心深处对民大的自豪更加炽热了起来。尤其是校党委副书记、校友会刀波书记,他高度评价了我的捐赠行为,说我是“杰出校友”的代表。听到此,我受宠若惊,没有想到,多年以后回到母校,母校还是那样带有温度。是母校给了我一个全新的人生起点,是母校规范了我的人生轨迹,是母校给了我一个崭新的前程!

在捐赠会上,我说,向母校捐赠一套拿得出手的丛书是我那时候的一个梦想,没有想到在如今实现了。当梦想照进现实,新的梦想不由得萌生了出来了。那就是,希望帮助母校把多年的民族、人文积淀深度挖掘出来,最后汇总成一部划时代的《民大文库》。刀波书记当场表示,很赞同我的提议并给予了支持。

当然,我在发自内心的希望母校越来越好,希望学弟学妹通过阅读《邵阳文库》,知道“天外有天”、“路在脚下”,从而做到“知行合一”,最后达到“美美与共”的人生境界。

路在脚下,

即使荆棘密布,

只要努力克服艰难险阻,

终能像主宰作品一样掌握人生!

本期“民”有嘉宾就到这里啦~

欢迎大家下期继续关注我们!


出品|中央民族大学校友创业联合会

统稿|朱晨菲 林昕颖

排版|林昕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