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民大人 >> 校友分享 >> 正文

秦海:拥抱品牌思维,把自己活成一个“东西”

2021-11-08 16:38

个人简介

秦海,资深品牌营销人、自媒体人,每时茶创始人、极速营销CEO。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2003级金融专业。

个人公众号:海哥商业观察 (ID:hgsygc)。爆文《中国式共享经济,消耗超1000亿,几乎全军覆没》全网阅读量1000w+、《在北京,每天有100万人在假装谈合作》全网阅读量100w+。

undefined

很荣幸接受“民大创客会”《民有嘉宾》栏目的邀请,通过文字这种“云对话”的方式与各位学弟学妹、已入职场的师兄师姐以及每一个了解关心民大的朋友,来进行一次心与心的交流。

今天,我会结合我大学、职场以及创业的一些经历和感受,重点谈一个话题:作为个体,我们是不是可以拥有一点品牌思维,把自己打造成为一个品牌,一个产品或公司呢?答案显然是肯定的。就像微信公众平台的slogan(口号)“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一样,我们每个人生而不同,却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

1、初入民大:我可能是最郁闷的人

Q:从山区考入北京,您初入民大时的心情一定很激动吧?

2003年的高考据说是史上最难,尤其是数学。考前,我是有更高的期待的。结果,所有的节奏全都被这意料之外的难打乱了。父母倾尽全力送我上学,为了“不让家人失望”,我采取了稳妥保守的策略填报志愿,尽管我高考成绩高出贵州一本线约120分,依然选择了中央民族大学。

初入大学校门应该是满心欢喜的,而我却把内心的“不甘”带到了北京、带到了民大。加上,入学前的暑假我一直打工,早出晚归、风吹雨淋,把小感冒拖成了肺炎。直到入学后的一个月,我一直都处于咳嗽状态。

高考的失意加上身体的不适,让我内心十分郁结。当时从师兄师姐们的口中听得较多的一个词叫“郁闷”,以前我虽很少提及这个词,但那时我真是郁闷之极。当然,我知道这种情绪是不对的, 自己需要改变这种状态。

于是,在开学不久的运动会上我毅然报名了5000米。平时缺少训练,仅凭着山里娃的那点耐力取得第六名的成绩。但我至今都记得,我在跨越终点线时给自己说的那句话:我要打败我自己。

Q:没想到您在民大有过这样一段心路历程,那后来的学习、生活状态又是怎么样的呢?

经过自我调整,我渐渐地进入到了相对正常的学习生活中。这时,我又发现了另外一个问题,也许是我个人不太适应标准化的教学方式,我感到自己完全无法满足于课本上、课堂上老师讲述的东西。坦白的讲,大学四年的课程,好多书本都是自己看的,考试都是自己背的。

我更喜欢博学多才、旁征博引、能把枯燥的课本讲得有声有色的老师,我想听到更多的案例,了解社会上最真实的现状。强烈求知的欲望促使我向外探求,我感到课堂之外才是自己更为广阔的天地。因为学的是金融,我那个时候就开始看大报,比如《南方周末》、《经济观察报》等,一去网吧或者图书馆电脑室甚至会看《FT中文网》、《福布斯中文网》。这是大学期间,真正打开我商业视野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学习过程。那个时候,我就对大洋彼岸的马克.扎克伯格创立Facebook的故事烂熟于心。

除了看书、运动、找机会练习英语口语,我的其他课余生活大多都是在打工中度过。我做过餐厅服务员、市场调研员、同时兼着几份家教,当过暑期少儿英语培训老师。

大学四年白驹过隙,隐约间我似乎找到了自己未来想做的事情,或许我可以成为一个“商人”。带着这样的模糊意念,我毕业时没有选择与金融专业有关的银行、证券、保险、会计等领域,而是去了一家行业竞争异常激烈的商业零售公司。

为了早点进入状态,我的整个大四下半年都在工作,为此我甚至错过了大学毕业典礼,没能体验穿上学士礼服接受校长授予学位那一瞬间,至今都颇为遗憾。

Q:是什么让您错过了毕业典礼?

我能错过大学毕业典礼,因为那天我在给终端营业员进行英语培训,以应对2008年奥运会期间终端服务人员简单的英语交流需要。我大学英语学得还可以,记不得是大一下学期还是大二上学期我就过完了6级。为了学好英语,我还经常去泡人大的英语角、参加国学学习营、结识澳大利亚的朋友去参与他们的“礼拜”。

Q:您在民大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严格讲,我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但恰恰是这些不同的体验,让我始终都觉得自己是与众不同的、特立独行的。正是这样的念头支撑我,我可以允许自己普通,但不可以平庸。

当然,这要得益于民大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让不同身份出身、不同背景、不同风格的学子都有自己的成长空间。

现在想起来,大学四年其实未必真正能够从书本上教会我们多少,但是见过的人、经历的事,会开阔我们的视野,会让我们更加清晰的认识自己。所以,大学对我而言其意义在于,在步入社会前让我初识自己: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

这也可能是很多学弟学妹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与其用四年时间来遗憾、抱怨、颓废,不如内心坦诚的正视自己,建立对自己清晰的认知,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脚踏实地的去尝试自己追求理想的路径。

2、进入职场:做出不同,创业心态

Q:您的求职经历开始的实在是早,作为没有经验的大学生您是怎么让自己脱颖而出被单位认可的呢?

“打工”这个词是当今职场人的一种戏谑、调侃的说法。从大四最后一个学期开始直到2013年上半年,我是社会定义的“打工人”。但对我而言,职场生涯中基本上没有“打工人”这个词。

我信奉,每个人都应该是自己命运的主宰,都是自己的老板。回忆在职场的每一段工作经历,我几乎都在全心投入,拿出热情、不断提升专业度,让自己变强,而且与众不同。

入职第一份工作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商业零售公司,那时我就想,同样是做事、同样是那点上班时间,若局限于领导叫你做什么就做什么,人和人的区别体现在哪里呢?一是在工作时间之外,一是差异化做事。

于是,我在把上级交代本职工作做好的前提下,积极主动承担了很多分外的事情。为实现差异化发展,但凡有机会我就发挥个人优势“卖弄”文采。比如,集团年会北京公司报节目,我居然可以写出一个让人热血沸腾的戏剧剧本,别具特色。

再比如,在终端门店实习期间,我的主要职责是参与销售产品和各类促销活动执行,看到集团有征文活动,我便利用业余时间把终端实习的体会、想法写成了一篇千余字的文言文,结果得了全集团的特等奖。这篇文章,让我这个实习生菜鸟在北京公司“一炮而红”,时任北京公司最大领导让HR将文章通发各部门并陈列各门店文化墙展示。我也因此被调入北京公司的市场部,开始负责写软文、新闻稿、品牌活动等品牌传播工作。

在市场部门的长期工作中我还干过一件事情:在我的本职工作新闻、软文之外,我把部门没人看的杂志、刊物都收罗起来自己看,尤其是有本叫《国际广告》的杂志,我每期都读,好的广告、报纸广告,我还专门收集起来。正是基于这样的自学,待到北京公司搞5周年庆典,大家都在为广告创意而发愁时,我就及时的把我早已私底下写好的广告方案拿了出来。

没想到,领导们非常认同。于是,给我配了一个新来的设计师,做了一套广告提交到公司的大营销例会上,并与另一组公司老人加资深设计推出的方案PK,最后,我们这组新新组合居然赢了。这次庆典的品牌广告,全部采用我提交的方案。这套方案,后来还在总部营销中心的年终总结中被集团专门当案例进行了表扬。

正是这些看似分外之事,让我有了广阔的施展空间。慢慢的,身边的同事开始叫我“才子”或说“海子很有才”,领导也对我颇为赏识,给予我岗位发展机会。客观来讲,我只是万千普通人中的一员,我唯一的差异可能就在于,每次我都想试图做得好一点、不一样一点而已。

一篇篇积累,一次次创新,一点点认可,这带给我的是日益丰盈的自信心,以及自我品牌的塑造。我在自己笔记本的扉页写下这样一句话——“小海出品,必属精品”。这既是对自我的要求、鞭笞,其实也是自我的一种定位。当然,对于有才的夸赞,我心里还是美滋滋的。我很乐意将“有才”这个标签刻在自己身上,以激励自己进步,不进步就会被打脸。

Q:求职期间,您为自己创业做过什么准备吗?

后来,我又去一家公关公司工作了两年多。那里是我所说的“创业心态”体现最为明显的地方。某种程度上,我在这家公司仅仅一个多月,就几乎成为了老板最信赖的业务负责人,因为我能做到:将公司的战略、老板的意图,彻彻底底的执行下去,对客户的需求及时响应、高效交付。期间,我还参与了公司各类策划、文案人员的招聘,并手把手带教新人,到后来,公司渐渐安排我同时负责三四个项目,带领团队人数最高到19人。

这段工作经历中,我以创业心态工作,凡事以公司立场出发,虽然老板未必把我当公司合伙人去看待,但它带给我的职业能力的提升是全方位的,为后面自己经营一个小公司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3、开启创业:但行好事,也问前程

Q:您是怎么开始创业的,公司发展思路是什么?

创业于我,是迟早的事情。2013年下半年我开始创业。第一次创业,没有钱、没有团队、没有明确的方向,堪称是“三无创业者”。但我,还是开始了,完全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就是哪儿。

我做的是茶叶品牌,跑产地选择产品、与代工厂合作,然后重构产品设计和体验。在这之前的六年多都是纸上谈兵、替别人的产品、品牌“吹捧”。这次要自己做产品、然后再自卖自夸销售出去。最初,借助微信的红利和社群参与,我聚集了粉丝达十万之众。这对小本创业而言,还是非常难得的,毕竟我没有钱去打广告。

当时,媒体环境很适宜“自己为品牌代言”,我将较大的精力都用在了自我推广上,以此来带品牌、带销售。有个说法是:一个总编辑胜过一百个销售。写文章、做访谈、上央视,我开始走上了一条“茶叶网红”的路。

undefined

在这种打法下,我做到了很好的养活团队三五个人,还能有稍许盈余。但是,越往后,这种打法的问题就出来了。由于个人势能的有限,毕竟自己不是大V,销售增长面临瓶颈,产品的定位、打磨也没做到最佳,团队也缺一个覆盖产品、销售运营、营销、服务的完整体系。

于是,对于这次的创业,我选择了慢慢缓下来,有老客户需求会尽量去满足,但是暂不再做新的拓展。但是,做茶带给自己的经验,和对自我认知的一次次颠覆和重建,是极其重要的。我本人非常热爱消费品,迟早有一天,我相信还会重启它。

之后,我再重拾品牌营销的老本行,老本行做起来比茶叶容易的多。最近一两年,我们有幸接下了一些互联网细分领域的头部公司客户,为他们提供品牌咨询、内容策划及传播服务,自媒体的内容体系也逐步完善了起来并已实现稳定的变现。在今年疫情的背景下,公司依然还能总体保持平稳,并继续去有望开拓一些新的业务发展机遇。未来,营销公司将继续往互联网工具化、平台化的方向去发展,而不再是一个客户接一个客户的传统营销公司模式。

Q:您是怎么看待这两次创业经历的?

对比起来,第一次做茶叶品牌,完全是能力半径范围外的事情,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热情,外行从外往内做。第二次做品牌营销公司,完全是能力半径内的事情。

我们不能讲,到底是能力半径内的还是能力半径外的好。因为,两种情形实际上都有做成的。但就我个人体会来看,我倾向于先做能力半径范围内的,然后再一次次破圈升级。这个过程中,老板要不断迭代自己,适应新的发展领域;同时,通过对团队的优化、人才的互补来实现体系化的破圈。

当然,创业如战场,战场态势变化多端。很多战略,其实是打出来的,团队也是打出来的。既然选择了出发,就只能在一次次跌倒后,顶多地上躺一会儿再马上爬起来,如果爬不起来,爬着也要往前走。

创业维艰,但我已经深深的爱上这种工作、生活方式。每天都要绞尽脑汁去解决问题、去打怪的工作,能够给我带来真正的价值感。我想,我估计我是再也不会回去“打工”了。以后,要么我是领着团队继续创业,要么就是跟着比我厉害得多的人一起创业。总之,我还是醉心于去做开拓性、开创性的事情。

4、人生感悟:把自己活成一个产品或公司

Q:过往这么丰富的经历,很想听听您的心得体会?

人在30岁以内,我们积累的往往是自己的基本职业技能。30岁以后,我们更多则需要更好的塑造自我认知、格局。这时,做人、做事的心态和方式,往往更能影响结果。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做选择,而不仅仅是努力。

因此,如果要回过头去总结得失、分享经验,也还说不上,我觉得自己还处于早期积累的阶段。但是,如果一定要说的话,我想要分享给学弟学妹以及校友们的一个体会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有一点品牌思维,把自己当成是一个产品、一个公司、一个品牌来经营。

我把各个阶段的状态连接起来,其实就是一个从有一个想法到最终决定花一辈子时间去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何尝不是在做一个产品、一个公司、一个品牌呢?

对我而言,大学期间学金融,虽然没有在专业上实现深造,但是确立了我对商业的启蒙和向往。这是信念的种子,种下、生根、发芽的过程。

工作后,我以更高的热情和要求去锻造专业技能。当时,我以“小海出品,必属精品”来定位自己的工作,后又以创业心态去辅助老板,实际上就是一种自我品牌塑造。持续、稳定的高质量产出,换来的一定是团队、公司对自己的认可,他们会给你贴上“有才、靠谱”的标签。

而在创业过程中,创业所需要的全方位能力要求,又构成对自我的冲击,然后再进行重塑、升级,等于对自己进行了一次迭代。这个过程,无异于产品升级、迭代的过程,就像手机系统要不断升级、软件产品要不断升级一样。

Q:很感谢您对我们的专访栏目的支撑,相信您的感言会在不同校友群体引起共鸣。对在校生未来择业您有什么建议吗?

初接栏目邀请时,我内心还是颇有压力。30多岁的我,创业人生才算刚刚上路,还有很多事情要去解决,过去并没有多少值得评说。看到校友群里大家的交流我又想,如果能够给予“民大创客会”《民有嘉宾》一点力所能及的支持,本身也是很有意义的。不如复盘一下自己,建立与更多校友的连接,也是一桩好事。

今天在这里,我以自己为标本,进行自我剖析,关于大学生活、关于工作、关于创业的建议,我都融合在了其中,不必再去赘述。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都有自己的不足,也没有哪一种模式一定适宜谁。

我个人极其主张: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有自我品牌塑造的思维,把自己当成一个产品、一个品牌、一个公司来经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有人生大的目标,以及短期、中长期的目标,并一步步实践来接近大目标。然后,我们需要结合自身的能力,对自己进行定位,该做怎样的自己。有了这些顶层建设的基础,我们还要考虑如何在做事中落地、执行,并调整、升级。最终,我们每个人才可能接近于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和人生的导演,而不是为了一份工作、为了生存而活。以上分享,希望能够引发学弟学妹以及校友们哪怕一丁点共鸣就足以。

最后,我立一个flag:在品牌营销、文案稿件撰写方面希望获得学习、实习机会的学弟学妹,以及在经营公司过程中,面临品牌营销困惑的校友,都可以联系我(微信:haige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