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民大人 >> 校友分享 >> 正文

谭海燕:提升学习能力,挖掘无限人生

2021-11-10 17:02

9AC8

个人简介

谭海燕,女,中央民族大学96级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校友。毕业后做过两年老师,此后一直从事媒体行业工作。

5150

民大岁月

Q:您在民大有什么难忘的回忆或经历?

一想起民大,我的记忆里就泛出了校园中无尽的斑斓美景。春天的白玉兰、夏天的紫藤花、秋天金黄的银杏、冬日白雪掩映下的红墙,是校园里四季交替的风景线。我当然也爱大礼堂周围那一圈石凳,尤其是夏天,阳光从浓荫的缝隙里漏下,温暖而不热得过分,拿本书是可以坐下消磨一整天的。

民大是美味的。好吃又便宜的食堂不必多说,我尤其念念不忘校园里一位朝鲜族阿姨推着小车卖的朝鲜族牛肉面、大酱汤、炒年糕。毕业后有几次回校,食堂是进不去了,我还想能不能再偶遇那阿姨,可惜不曾得见。学校西门的饭馆有几家倒是还在,热闹一如既往。

民大是美好的。也许人到中年,记忆自带滤镜,现在回忆起在民大的日子,我几乎想不起什么灰暗的往事,留住的,都熠熠闪光。我还记得第一次班级集体活动去爬香山,对于在山里长大的我来说实在不算什么,当时还很惊诧怎么会有同学为难成那样——简直是四脚朝天。时光流逝,如今我偶尔去爬个山,也是腰酸背痛了。

E68D

入学第一次班级集体活动——爬香山

摄于1996年10月24日

我上学早,考上大学时只有16岁,班里最大的同学能比我大5岁。来民大上学之前,我一直生活在湖北恩施州长江边的一个小县城,基本没去过州府,更没去过省会。一个偏僻山村的傻丫头一下子来到北京,着实懵懂惶恐。但同学们都很照顾我,我们的班主任蓝旭老师非常有才华,教古典文学,温文尔雅,也曾经特别关照从山区来的我。还有柳春旭老师,至今我还记得她灿烂明亮的笑容,虽然她不幸已于几年前病逝。毕业以后,我再没有见过任何一位大学时代的老师,一方面因为我的懒惰,一方面也感觉自己并没有做出什么成就,愧见师门。同班同学虽说不少在北京,除了同宿舍偶有聚会,其他却也极少谋面,慢慢也只是在微信朋友圈窥见点彼此境况。或许人都是这样吧,走着走着就散了呢。

包括爱情。是的,在民大,我还收获了这样一份珍贵的馈赠。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我们也已经走散,但过程比结果重要。师弟师妹们,如果有机会在校园里遇到爱情,去爱吧,就像明天就要分开一样;将来会有很多时刻让你放手,但不是现在。

2E759

入学军训,中文系合影

外界对民大的印象并不全面。去年在朋友圈有一篇文章,说民大是“歌舞升平大学”。每逢京城高校美食地图的评选,民大也总会榜上有名。这都没错,民族歌舞和民族美食都是民大特色,但不是全部。多民族融合的环境为民大人带来了很多可贵的品质,比如温暖、包容。这不光是我对记忆中同学老师们的感受,也是我毕业后对遇到的很多校友的印象。此外,民大人的整体素质很高,少有咄咄逼人的人。民大人遇事有担当,是专业靠谱的合作伙伴,我所了解到的民大校友的口碑普遍都非常不错。

在民大的四年时光,我从16岁长到了20岁。对我来说,这四年不仅是普通的大学生活,更是自己价值观、人生观塑造成型的关键阶段。民大在我的生命中如此浓墨重彩,让人无法割舍。虽然如今再回到校园漫步,偶有物是人非之感,但不管民大如何变化,它于我而言都是溶于血脉的精神密码。就算有时只是开车路过,也会油然升起一丝荡漾的柔情。

CB6C

毕业前在中文系系楼前 摄于2000年3月31日

工作经历

Q:能简单介绍下您的工作经历吗?您为什么会选择转业做媒体工作呢?

毕业后,我先到了一所中学教语文。第一年只担任教课任务时压力并不是很大,但第二年成为班主任后,要面临非常琐屑的事务性工作,一下让我焦头烂额,不知所措。加上个人生活的一些原因,我陷入了严重的焦虑甚至抑郁情绪中,很多年后我翻开当时的日记本,潦草的笔迹多次写到失眠、焦虑这类字眼。终于,在第二年学期结束,与学校领导协商不当班主任未果后,我自行离职了,从此在媒体行业自求生路。

这么多年,也有很多人会说:“当老师多好!为什么要辞职呢?”我只是回答:“不适合。”是的,工作就像鞋子,合不合适只有你自己知道。如果你就是要一份安稳,那么安稳着就好;如果你恐惧一眼就望到头的人生,那就换一种活法,任何时候都不晚。题外话,如果我现在回去当老师,会比当初那个初出校门的丫头胜任得多——因为老师远不止是传授知识,只有自己经历过人生的历练,才可能有资格对别人谈人生不是吗?

当然,遗憾的是,虽然在媒体行业混迹多年,我并没有在某一个领域做出值得一提的建树。从编辑记者采访写稿,到媒体公司商务策划,再到行业协会服务行业,慢慢的好像什么都会点什么又都不精通了。人到中年,也偶有焦虑泛滥,如果时光倒回十年二十年,我也许会更好地做职业规划、更用功地去学习提升,让人生更有价值和意义吧!

真挚叮咛

Q:学生是母校最大的财富,您可以给学弟学妹们一些个人发展建议吗?

接到《“民”有嘉宾》栏目的邀请,我几经犹豫。主要在于,我自认为不符合成功校友的定义,不足以跟师弟师妹们谈人生。几次跟《“民”有嘉宾》栏目负责人确认,他都说成不成功不重要。于是才有了这篇文字。

步入社会二十一年,如果还有什么可以为师弟师妹们分享的经验,我认为就是学习能力。一个人的天赋、环境、机遇有差别,但时间越长,这些差距越会被抹平,真正的差距是在十年、二十年之后体现出来的,是持之以恒在某一个领域学习、投入、耕耘而积累出的质变。保持学习能力,就意味着保持好奇心、保持无限的可能性,能够帮助你克服对未知的焦虑和恐惧。三十多岁以后,我越发地意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基本上每年都在持续地学习各种事物。有的出于工作提升需要,有的纯出于兴趣爱好,并无实用。比如我对心理学感兴趣,考了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国际鼓励咨询师;对儿童教育感兴趣,上了中科院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拿了美国正面管教认证家长讲师和认证学校讲师资格,有中医儿童按摩师证;喜欢插花、画画(虽然没有天赋),就去学插花和画画……就以本周为例,我同时在学习的课程有基金课、英语词汇课、海沃塔认证课、视频号课。

当然,学习最好与专业相关,但即使不相关,对于保持好的人生状态也是非常有效的。学习使我与这个不确定的世界可以不断对话,已经成为我的生活方式。到了我这样当妈的年纪,学习附带还有一个作用:给孩子做示范。我家女儿现在上六年级了,学习上我基本上没操过心——因为她知道,妈妈自己还忙着学习呢。

在媒体行业从业多年,如果学弟学妹们寻找一些媒体的实习或就业机会,也许我能提供些帮助和建议。媒体更是一个要求不断学习新知的行业,有志于此的学弟学妹们,不妨从现在开始就勤快起来。多读书,多学习,世界政治格局、宏观经济走势、商业模式创新、新媒体的玩法、人际交往的技能……技多不压身,放心,将来的你会感谢现在努力的自己。

想起前些天让全国人民“心疼”的北京顺义确诊的那位中年男子的流调:上有老下有小,周一到周五通勤上班,周末陪娃,晚上还要学习准备考研。我开玩笑说,如果哪天我被流调,轨迹与他应该是高度相似。是的,按照二八定律,我们多数校友,也许都是过着所谓“不成功人士”的生活,但是又如何呢?只要还有学习的动力,还有梦想的勇气,人生就尚有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