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简介
吐尔送•阿木提,维吾尔族,1994级维哈柯语系校友,1997年被评为“北京市三好学生”,中央民族大学1999届优秀毕业生。工作中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高级编辑,业内获奖新闻作品50余篇,其中获“新疆新闻奖”一等奖5篇、二等奖9篇、三等奖13篇。现任新疆法制报社副总编辑,2021年派驻和田地区皮山县木吉镇阿萨尔村担任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

民大岁月
Q:第一次来民大时的情形您还记得吗?
二十五年过去了,第一次见民大的惊讶、惊奇和惊喜,仍旧恍如昨日。三食堂那碗热气腾腾的拉面的味道,总能让我忆起那些美好的时光。
我的家乡新疆和田是个偏远的地方,17岁参加高考时当地最高的楼房不过六层。由于信息闭塞见识少,身边去过北京的人也不多,我对“考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可以说是一抹黑,根本没想到能来北京,更没想到能考上中央民族大学。
从和田到北京路途遥远交通不便,第一次来北京也是自己第一次出远门,先是乘坐了两三天的长途夜班车到乌鲁木齐,然后换乘72小时的火车到北京。因为火车晚点,全程坐了七天的硬座,下火车的时候我感觉自己的身体已经麻木了。
当时我还听不懂普通话,当听到学校派来接站的高年级同学用维语和我们打招呼时,那种感觉仿佛他乡遇故知。坐在开往学校的大巴上,看着窗外霓虹闪烁的长安街,高楼林立的大厦,我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卸下行李,老生们带我们去魏公村民族餐厅吃饭。当时学校正在修砌围墙,我们跨过一道施工围墙就来到了魏公村餐饮街。看到比老家的街道还密集的新疆餐厅,我惊叹于北京竟然有这样的地方?拉面做得比新疆的还地道!第二天参观校园,到处青松翠柏绿草茵茵,学校图书馆各种图书,民族博物馆展品琳琅满目,我感觉自己仿佛走进了一个民族文化花园。

Q:民大时光您有什么难忘回忆吗?
大学的记忆是美好的。我是个足球迷,一年一度的民大“希望杯”足球联赛,校内师生关注度不亚于专业联赛。民大的运动会、各类文艺演出、周末大礼堂的电影,大学生舞会和不同民族节日的庆祝活动,勾勒出我们那个年代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还有一些记忆打下了我个人的历史烙印。
1997年2月20日上午,我作为少数民族学生代表与成千上万的首都市民一起,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参加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遗体送别活动。长街哀悼,群众悲恸,我能感受到,那个送别国家一代伟人的肃穆冬日,似乎酝酿着一种传承发扬的力量。
1997年7月1日夜晚,我作为北京大学生代表参加了天安门广场举行的香港回归祖国庆典活动。当天我们载歌载舞欢庆了整个夜晚。站在天安门广场欢庆的人群里,我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各族人民对于祖国统一强大信念的无比热忱。
1998年11月17日,经学校推荐我被聘任为北京市西城区民族团结小学三(1)中队校外辅导员。在每月一次的辅导过程中,我向小学生介绍新疆、新疆的各民族和维吾尔族风俗习惯,回答他们关于新疆各个方面的提问。这段经历让我深刻意识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多么的重要。
印象最深刻的是1999年5月8日,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遭到美军轰炸引发举国上下强烈愤慨。在美国驻中国使馆门口自发的爱国学生示威过程中,我们这些大学生的嗓子都喊哑了。虽然当时刚刚入党的我还有点理解不了,一时隐忍是为了更长足的发展这个道理,但我依然怀念那时那种单纯澎拜的热情。在我踏入社会工作多年之后,每当我遇到挫折迷茫,我都会用那段记忆提醒自己,抉择的无畏,来自于信念的纯洁。

香港回归庆典 左二
Q:您觉得民大带给您的改变有哪些?如果用一个字回忆民大,哪个字更能代表您心中的母校?
我想应该是“情”字。民大老师重情重义,对待我们来自边疆的学生就像自家的亲人。同学们也都亲切友好,在校时亲如兄弟姐妹毕业后良师益友。大学是我人生的转折,在民大我拓展了视野,增长了学识,锻炼了能力。入校时,我语言不通,更多接触的是本民族同胞。但最终,我却在八百人礼堂面对全校师生代表,以普通话演讲并当选校学生会副主席,为全校学生服务。
民大情义仿佛炙热的炭火,熔炼着每位学子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这里我了解了五十六个民族绚丽多彩的文化,懂得了各民族相互理解,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含义。我深刻体会到祖国大地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的重要性和“血浓于水”的道理。

学生会合影 第二排右三
工作经历
Q:可以分享下您的工作经历吗?
毕业后,怀着对党和国家民族教育政策的感激,对家乡和亲人的热爱,为边疆建设发展做贡献的初心,我放弃留京指标回到了新疆。从事新闻工作21年间,我坚持每年去天山南北的城镇、乡村牧场进行采访,报道在党的领导下新疆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笔直的公路,四通八达的铁路,飞机的通航;宽敞的街道、安居富民房、崭新的校舍;双语幼儿园在村庄普及,南疆孩子开始享受从幼儿园到高中的15年免费教育,农民进城的交通工具由毛驴车变为摩托车、小汽车……
歌里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对我来说又何尝不是这样?工作期间我有幸经新疆日报社党委推荐参加了中央财政全额拨款支持的少数民族干部培训项目。作为新疆少数民族科技骨干特殊培养人选和“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先后派往新疆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进修深造,业务能力全面提升。在党组织的锻炼和培养下,我31岁就走上了副处级领导岗位,41岁获得了高级编辑专业技术职称,成为了父老乡亲嘴里的骄傲。我深深知道,没有母校的培养和教育,没有党的民族政策,没有组织的关怀和身边同事的支持,就没有我现在的工作业绩。

Q:工作中有过什么报道让您印象深刻吗?
2017年3月25日,我发现新闻线索采写的吾布力喀斯木•买吐送及其《致维吾尔族同胞觉醒书》的第一篇新闻报道,作为新闻通稿在自治区各大媒体同步刊发、播报。4月,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决定授予吾布力喀斯木•买吐送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称号,全疆上下兴起向吾不力喀斯木·买吐送学习,向“三股势力”发声亮剑高潮。
我在新疆日报先后发表两篇发声亮剑署名文章。在单位干部大会等多个场合带头发声亮剑,表达立足岗位与“三股势力”坚决斗争的决心,组织多次发声亮剑活动。值得一提的是,自治区党委和政府表彰决定里直接引用了我在“记者感言”里写到的“发出了对党、对伟大祖国的感恩之声,对伟大祖国和人民的忠诚之声,和坚决与‘三股势力’作斗争的正义之声”这句话。
作为一名少数民族新闻工作者,以自己的采访体会和切身感受提炼出来的发自肺腑的感言,能原原本本的写入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决定,使我倍感骄傲和自豪。这次采访经历使我更加深刻认识到新闻采访自己感动,才能让读者感动的含义。
Q:您在学习工作中遇到过什么困难吗?您是怎么看待困难的?
说到困难,从边疆考大学有求学的难,普通话不过关有语言交流的难,不懂新闻采编有专业实践的难,持续加班有平衡工作和生活的难……可以说,越是做事的人越容易遇到困难。就说工作吧,我在大学没有学过新闻采编有关课程,刚到报社的时候对自己采编岗位很陌生。我曾拿着别人发表的稿子揣摩仿写却不得其法,也曾经历过自己修改十几遍甚至几十遍的稿子被弃之不理。
但是,有困难就需要想办法,解决掉的问题就不再是困难了。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采编人员,我和老记者编辑请教,自学采编专业课本,学习党政书籍,阅读媒体人自传,从业21年我每天读书读报从未间断……慢慢的,自己采编工作逐渐摸到了门,稿子越写越好得到同行认可,部分稿件获得专业奖项。

真挚叮咛
Q:如果毕业后想做一名采编,大学期间除了锻炼文笔,还可以做哪些准备?
首先,建议同学们在校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做好奉献吃苦的心理准备。
大学期间为了减轻家里负担,我和很多老乡一样寒假不回家,这样可以节省往返路费。有年寒假,我去卖福利彩票勤工俭学,从腊月二十六到大年初五,本是万家团圆的新春佳节,我们却在露天搭建的临时售卖台旁,脸、手、脚都冻木了,甚至于在晚上结账的时候,手都碾不开纸币。现在的大学生生活条件比我们当初优越很多,付款也是扫码支付,不可能再有我们那样的经历。
但是,正是因为大学期间有过这样的磨练,我工作后才能做到任劳任怨。事实上,遇到重大节点、重要活动、重大主题宣传报道时,采编的工作强度是个人难以调节的。记得2016年我重新调入编辑部时,正赶上报社党委开展“正风肃纪、提质创优”活动。从2016年7月至2019年4月,在白天照常参加单位各种学习组织活动的前提下,我年均上夜班天数超过150天。高度负责地审定每一篇文章、每一个版面,坚决确保所签发的版面准确无误,保证党报决不出现任何差错。做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有时候只能愧对一家老少,缺席家庭的需要。除此之外,一线新闻工作者到基层采访还是要面对很多困难和挑战,所以在校期间希望大学生们多实践,了解基层现状,做好吃苦的准备。
其次,要有强健的身体素质。
好的稿子来自对基层一线的实地观察走访,2010年新疆19个省市全面启动对口援疆工作,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组织“百名记者下基层”的大型集体采访活动,我主动请缨到和田地区采访20多天,采写近30篇各类新闻稿。没日没夜的走访、采编,跋山涉水,风餐露宿,熬夜赶稿是家常便饭。这样的工作强度没有好的身体素质根本挺不住。
所以,建议大学生在校期间一定坚持体育锻炼。我大学的时候经常踢足球,校园联赛的时候几乎天天都在足球场上,通过足球我锻炼的不仅是身体,还有意志力,团结协作,处理应急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结交了很多终身受益的各民族朋友,普通话也是在那个时候飞速进步。我认为,体育锻炼是一生的财富,希望大学生珍惜并利用好大学的各式运动场,培养自己体育爱好并持之以恒。

第三,要广泛涉猎各行各业,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表面上看,采编就是执笔写,实际上,只有对所报道的行业、人物充分的熟悉才更有可能写出好的稿子。所以,建议大学生在校期间一定要多读书,多接触有关信息,多实践,丰富的阅历和快速学习的能力是未来工作的关键竞争力。
第四,建议熟悉少数民族语言的大学生,在民大包容宽厚的校风下,多与说普通话的不同院系的同学交往、沟通、交流。不仅要说好普通话,还要提升自己的中文书写能力,有条件的同学还要敢于去挑战一门或多门外语。随着民族的融合、社会的发展、祖国的强大,我愈加认识到,得语言者得前途,这个特点在新闻行业尤为凸显。以我的经验,语言学习就是要多说多用,语言只有在交流中才能高效习得、为我所用。

第五,更重要是要学习新媒体有关知识,按照目前媒体融合发展要求,不仅学习新闻有关知识,还要学习新媒体技术,争取成为能写能编、能拍能制作、能发布的融媒体人才。
第六,讲求自然规律,与时俱进认清自己树立信心。我年轻时体格很棒,不惑之年高强度的工作有时候真让人觉得青春已去力不从心。偶尔梦见二十多年前的自己留校做了一名人民教师,给同学们讲的却是如何采编,如何审稿。我知道,有这样的想法说明自己从身体上、心理上都有了衰老的迹象。事实上,每个年龄段都有自然赋予的特点。大学生虽然在经验、毅力和承受力方面尚需提升,但精力、活力、体力、脑力是绝对优势,要发挥优势,对自己有信心。
Q:感谢您百忙之中参加本栏目专访,听说您刚刚做了驻村干部,情况怎样呢?
毕业至今,不论面对什么困难,我都怀揣着用笔促进民族团结的初心,是因为民大校园用情义塑造了我民族大家庭大团结的灵魂。就像这次参加专访,虽然自己汉语文字表达水平有限,但仍奋笔疾书饱含深情……
坦白地说,我刚刚迎来自己工作以来最大的挑战。新年伊始,组织安排我到和田地区皮山县木吉镇阿萨尔村做驻村干部,这些天我正在村里走户了解情况,眼前的一幕幕让我发自内心地想用这两年时间为当地村民办点实事,为乡村振兴尽一份力。

多少个夜晚我冥思苦想,自己除了手中的笔又能做些什么?怎么做才能帮当地村民过上更好的生活呢?据我了解,这里核桃产业,红枣产业,羊,牛,鹅,兔等养殖业已经形成规模,但附加值低,销路不畅通,导致当地村民增收致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难度大。
我知道母校有许多优秀的校友在扶贫一线工作,他们的经验值得学习。我知道皮山县对口援疆省份是安徽省,那里一定有民大学子。我知道从事少数民族相关工作的民大校友一定非常多,也许就有渠道、资源适合皮山县发展。一筹莫展之际,留下个人微信联系方式,诚挚的希望依托这篇专访能有缘和关心新疆发展的校友建立联系,能有机会听到更多校友关于皮山县扶贫工作开展的建议,通过网络平台大家互通有无,帮我、更是帮阿萨尔村的老百姓支支招。
无论相识与否,希望我的感悟能提供给大家些许帮助,为了民大,这里是我们共同的心灵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