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民大人 >> 校友分享 >> 正文

刘慧芳:改变,由心出发

2021-11-11 16:19


个人简介

刘慧芳,山西阳泉人,本科07级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11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保送)。高中时期理转文,一心想学医的文科生。

毕业后在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孔子学院任教,回国后进入一家外企,负责员工培训,担任培训经理职位。目前和一些清北交大同龄人一起创业经营营养俱乐部。

44A4

母校回忆

Q:您在民大有什么难忘的回忆或经历?

我在民大度过了成年之后最美好的,也是最重要的六年。民大校训“美美与共,知行合一”对我青年时期价值观的塑造起了很大的作用。我个人认为,民大人有一种特有的谦和淳朴。也许是因为在母校,习惯了56个民族同胞们的风俗迥异和思维方式的差别。所以后来迈向社会,走到工作岗位中,思维中多了很多“求同存异”和“包容”。

在民大本硕6年,已经把这里当成了“家”。一层食堂的黄瓜炒鸡蛋至今难忘,那是我吃过最好吃的黄瓜炒鸡蛋;地下食堂最东边的档口的鸡汤泡饭,是我每周末的最大慰藉;记得研一冬天在一家教辅机构做助教老师,每周末早上8点之前要到达远大路校区,所以基本每个周六都是迷迷糊糊连蹦带跑赶上公交车,早餐基本只是凑活一下,等到中午下课,1点前回到学校,到地下食堂,来一碗热乎乎的鸡汤泡面,好像这个周末才刚刚开始;吃完回到宿舍再补个饱饱的觉,终于感觉缓过神儿来。

1C2A4

 

民大校区规模不大,虽然比不上清华北大的气势,但也有“小家碧玉”的俏美。文华楼的别致格调和理工楼的正统严谨遥相呼应。还有步步有景的图书馆喷泉,南边小花园的紫藤萝座椅,大礼堂周边的崎岖石子路,这些地方都曾留下了我和闺蜜手牵手诉说心事,畅谈人生梦想的些许印记。不知道她们还记不记得,不过我想路边龙爪槐应该记得,美术馆前的大梧桐记得,还有食堂门口每年年初绽放的连翘应该也记得。

工作经历

Q:您的职业经历是怎样的呢?

先来说说我的故事吧。我的第一份工作是马来西亚孔子学院汉语教师,为期一年。我是个家庭观念比较重的人,所以即便是出国也没有选择需要倒时差的欧洲美洲,而是选择到一个可以和国内同步时差,而且文化上也更相近的东南亚国家。

那一年不紧不慢,相信有过海外经历的朋友们都懂的,那就是“好山好水好寂寞”。去了不少地方,大马,新加坡,泰国,印尼,每个月基本都会安排出行,上山下海,该感受的都感受了;也在孔子学院工作期间完成了一些当年年度比较大型的工作,例如组织当年汉语桥马来西亚赛区预决赛、图书馆筹备,以及本土汉语教师师资培训等等。

8FD0

 

这一年相对是很充实的,但内心是彷徨的,因为并没有想清楚接下来的路要怎么走。很多朋友问我说,你在国外那么好为什么不继续待在那儿呢,美国啊,欧洲啊,其他发达国家都挺好的。2013年,还是国外的月亮比较圆。

回国之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个教辅培训行业当老师,还是教学老本行, 一年到头经常在各大校区奔波,薪水不低,但是一直找不到成就感。

第三份工作进入一家外企一待就是四年。这四年,我经历了结婚,买房,生子。从一个北漂到终于在北京安了家。职业方面也做出了一些成绩,我从一名培训师成长到培训主管,再到培训经理。

A9EE

Q:您在前几段职业经历后有哪些思考和感悟呢?

在生完孩子的这一年,我想我可能需要好好思考下接下来的人生了:

一是我想做一个能陪伴孩子成长的妈妈。我儿子小七的出生给我们这个家添了很多欢乐,也成了我最大的牵挂。以前的我可以每天下班之后再自愿加班一两个小时,把该忙完的工作忙完再回家,可是当妈之后,每天下班之后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飞奔回家去带小七;我记得有一天,当我加完班回到家想好好带他,他非要从我身上挣脱,噔噔蹬爬到厨房去找姥姥;因为他觉得和姥姥更亲,这让我有点扎心。我希望他长大一些以后,他心里有快乐的事,悲伤的事,我是那个他愿意分享的人,我是那个送他去上课外班辅导班的人。但是如果我一直上班的话,显然是无法实现这一点的。

 

5DED

二是没有持续的成长进步,这让我没有安全感。工作可以给我的输入和成长空间毕竟是有限的。回顾我的几段工作经历,让我最有成就感的阶段是当我能凭自己的能力去解决公司棘手的问题,成为团队中不可替代的力量。

三是没有“成就感”。在公司里,大部分时间其实都是在处理些事务性的工作,当一个“螺丝钉”,日复一日的重复和感觉不到“意义”和“价值”,让我觉得很有危机感。

四是圈子没有提升。在外企工作,我觉得文化氛围还不错,没有所谓的拉帮结派或内部斗争,同事关系也算祥和。但是大家只是友好的同事,也鲜有深层次的沟通。我一直期待着能有比我更优秀的人,点拨我,激励我变得更好,可是其实这样的同事少之又少。

五是因为人生真的需要规划。人生前三十年,我从一个山西的小城里的小村庄靠考学走到大城市,在这里安家立业;人生的后七十年,我要把根扎在这里,给我的孩子提供好的教育环境,能够好好赡养日渐衰老的双亲,还有去实现那些稍稍疯狂但还很想实现的梦想。可是,如果只是靠上班赚的这碎银几两,真的太难实现了。

9EFE

 

感谢影响我的三句话:你的人生想要什么?你现在的工作是什么?把你现在做的事情做到最好,离你的梦想有多远?我发现如果我在原来的行业一直待下去,我能收获的应该是:勉强糊住口的工资,一身亚健康和一颗许久得不到成长的世俗的心。

打工解决不了我的这些困惑,只能创业。

Q:您是如何开始创业的?可以介绍一下您现在的创业项目吗?

既然是要选择创业,那么创什么业呢?早在5年前,我曾考虑开一家养生馆,实地考察后发现单单房租、人力以及加盟费几项前期就需要投入大几十万。当时因为没有成家也没有买房,被我的父亲一票否决,只好作罢。这几年一直也在寻寻觅觅,找寻一个适合我的创业项目:我没有人脉,也没有家底儿,也没有什么过人之处,所以一定要进行一个“轻”投资的“稳”创业。

先看行业,当然要选朝阳行业。营养与健康行业是个大趋势,在老龄化时代百岁人生的今天,年轻人也更是越来越注重保养,还有肥胖人群也是个大市场。于是我选择营养与体重管理领域,并且与No.1的全球巨头公司一起合作。

同时,还有我的合作伙伴们,合伙人大部分来自于清华北大,北交大等211、985高校。

1CD13

指导方法主要依据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中国肥胖预防和控制蓝皮书》。初始团队成立4年,目前已经帮助1200多人减重17000多斤。兼职半年的时间,我的收获了很多:

改善了自己和家人的亚健康状态。我自己哺乳期减重30斤,家人兄弟姐妹7口人瘦了150多斤。变瘦变健康的同时,最有价值的是把健康观念传递给了家人。

 收获了更多友情,传递了更多人与人的“温度”;时间更自由,可以一边工作一边陪伴家人。

9576

 

经过半年的慎重考察,2020年底,我也和我的合伙人们每人投入1万块,开出了一家我们自己的营养俱乐部,低成本创业走起!

Q:您能分享一下创业人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吗?

虽然我创业不久,但观察了很多创业的小伙伴,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一定是要的:首先,一定要有不得不实现的梦想或者愿景,否则很难走得远,只有拥有足够想要的结果,那个结果才会慢慢靠近我们;其次,一定要坚持长期主义,不管考察项目还是选定项目的坚持,一定不能只考虑当下的利益,而是要看长远。短至三年五年,长则十年二十年,但绝对不会是当下的三个月或者五个月。第三,是一定要有一个好的团队,俗话讲,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其实我觉得必须是一群对的人,才能走得更远。

A8B6

真挚叮咛

Q:您对师弟师妹们有什么建议吗?

学弟学妹们,一定要多读书、多实践、再结合自己各方面的情况尽早做职业规划。

读书是便捷的触及到各大圈层上端的方式。老话讲“开卷有益”,如果你对什么感兴趣,或者有什么问题还想不清楚,大可以多去涉猎一些书籍,好书绝对是我们每个人的良师益友。作为一名中文系学生,我对文学小说类的专业书籍研究不算那么深入,但是从个人成长,金融理财,到心灵疗愈,再到名人传记,也算是涉猎不少。看过的这些书也对我人生道路的选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多实践。回想过去,如果我是在寝室待了四年我会觉得好亏,也庆幸自己并没有。我在大学期间前三年基本都在图书馆或者自习室度过;保研以后,就开始找一些实习,做过手机媒体编辑,还有教育机构助教,辅导老师。如果能回到过去,我会去找更多的不同性质的实习,各维度感受不同职业,比如去尝试做人力资源、销售等等。

9E46

提到保研如果学弟学妹们有这个计划,一定要提早做规划了解学校目前的保研政策。我们当年保研是需要大学前三年连续获得二等以上奖学金,我是上大一时候就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既然当学生就要把该做的做好,每年都要拿奖学金,后来发现这个小目标在大三时候竟然实现了,又应了那句话,“人还是要有追求的,万一实现了呢?”

尽早做职业规划。这部分一定要结合自己的优势特长,发现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质以及成就感来源。

Q:作为民大的优秀校友,您希望未来与民大建立怎样的联系呢?

我自己曾是民大奖学金的受益者,我也希望将来有一天能回馈母校。我的理想之一是未来十年内在民大设立一个以我名字命名的奖学金。

我们遇见俱乐部目前已经在全国6个城市开设分店,也欢迎学弟学妹或者已经毕业的各位校友考察这个低成本创业项目。

我刚刚加入校友群不久,非常开心有这样一个平台和各位校友进行交流。也很期待能有机会和更多校友建立更多链接,一起创造更多价值。

联系方式:15313532026 (微信同手机号)

15E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