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多丽梅:鄂温克族,94级中央民族大学外语系校友,硕士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院,博士毕业于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现工作在故宫博物院研究室,副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古代玉文化、满通古斯语言及中俄文明交流史。
我在故宫做田野
故宫博物院的文华殿和宝蕴楼分别位于故宫东西路,文华殿始建于在明代(1420年建成),曾一度作为“太子视事之所”,清代为举行经筵的地方。而位于外西路的宝蕴楼则是 20 世纪初的西洋式建筑,2017 年 11 月 8 日,美国总统特朗普来访, 两国元首夫妇的第一站是在故宫宝蕴楼简短茶叙。2017 年 12 月 2 日,宝蕴楼入选第二批中国 20 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荣幸的是,我与这两座著名建筑很有缘。2009 年 6 月我加入故宫志愿者行列,服务于文华殿,为观众讲解陶瓷。2014 年 2 月 25 日,故宫博士后工作站在宝蕴楼揭牌成立,这是全国博管会有史以来批准的首批建在文博单位的博士后工作站。同年 9 月,我有幸被故宫博士后工作站录取,成为第一批博士后“应招入宫”,后留院工作至今,从文华殿到宝蕴楼,我走了5年。
每当走出千街一景,高楼林立、到处趋同的钢筋水泥城,进入故宫,眼前出现600 年前的建筑遗存,雄伟壮丽,别有洞天。行走其间,时而穿越,时而惊艳。在故宫做博后让我有机会聆听故宫专家的真知灼见,学习积累文物知识。在文华殿讲解过程中体会陶瓷世界的精彩,化腐朽为神奇的魅力,陶和瓷更是“土”和“火”的艺术。于是,我迷上故宫里的文物,爱上这座城。

调研路上:俄罗斯雅库茨克的鄂温克人
壹
问学耿先生
故宫的国宝级文物数不胜数,而国宝级专家也是故宫特藏。学习陶瓷,最有名的就是陶瓷界泰斗耿宝昌先生,耿先生学术成就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2016 年 4 月 19 日星期三,小雨。早上就去拜访了耿先生,我们交谈了 2 个多小时。虽说外面下雨阴冷,我却如沐春风。耿先生 90 多岁了,但鹤发童颜,正坐在沙发上,见我就说:“我眼睛现在不好了,别的还好。”然后说常言道“花不花四十八”,你知道我什么时候眼睛花的吗?我摇头,他说 2015 年。我掐指一算,2015年先生 94 岁!先生说 30 岁前身体并不好,以为都过不了第一个 30 年,结果连着过了好几个!我说:“您太霸气了,老神仙!”
提起故宫的故人旧事先生如数家珍。因我姓多,先生谈起五十年代曾在科技部工作的多师傅,满族,是做漆器修复的前辈。谈到多师傅,先生陷入回忆。接着提起我的老家齐齐哈尔、尼布楚条约、呼图克图、老毛子和东北的冷……先生觉得在零下 40 多度的东北生活真不容易。自己有个三哥年轻时去了内蒙古,后来回到河北反而不适应,又回去了。由于东北窑址不多,耿先生去那边很少,但记住了东北的寒冷。
我们又谈到学术态度。先生提出,写任何东西都要实事求是,不要为了达到什么目的扭曲事实。他说你看“XX 档案”了吗?有好多都是捕风捉影,胡说八道,那些档案里的人有的我都见过,有的还共事过,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欺骗大众。先生对此感慨良多,“如此风气让人无法接受!” 怕先生太累,我最后向先生汇报了我在故宫博士后工作站这两年多的情况,并呈上我的出站报告。
随后谈了我下一步科研计划,先生对我研究俄罗斯藏中国瓷器非常感兴趣,多次提到做俄罗斯文物的人少,做欧洲的人很多,鼓励我好好做。特别提起他 56 年的时候曾经参与把故宫 500 件瓷器赠给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历史,让我去陶瓷组查找这些清单,上面有先生经手签名,这个信息太珍贵了!我又把俄罗斯带回的图录给先生看,先生指出一些文物的断代,刷新我的认识。先生还让我多关注敦煌那批文物,说:“斯坦因、伯希和弄回去的东西都有人做了,但他们没有俄罗斯弄回去的东西多,你赶快去把那些东西弄清楚,这个非常重要。”
后来想起一些问题又多次去请教,耿先生总是认真回答我的问题,甚至他还能想起上次遗留的问题。先生眼睛不好,但听到任何不知道的新闻都马上记下来。有一回听我说在厦门建了故宫分馆,里面将展出外国文物,先生说这个我还不知道,马上记在一个小纸筒上。先生人生信条:“活到老,学到老”。
为了申请国家社科基金,请先生为我写了推荐信,在先生的加持下,我顺利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先生在身边,学瓷路上多了一些光照。

故宫:与俄罗斯冬宫学者做讲座
贰
紫禁城寻踪萨满教、狩猎文明与海兰察
故宫里的文物、档案令人着迷。清皇宫的主人是满人,笔者调查,发现故宫藏满洲文物共 3237 件。其中《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满文、汉文)、《钦定满洲源流考二十卷》、《钦定满洲祭天典礼》6 卷等是清宫旧藏研究满族文明的重要文献。随着满族入关,萨满教也被传入宫内,曾为皇后正寝的坤宁宫,萨满仪式就在这里举行,一直持续到清末。
萨满一词源自满-通古斯族语的 saman,在通古斯语族里,sa是知道、通晓之意,萨满指从事萨满活动的人,早期多由女人主持。可以想见,清朝几百年间每天萨满太太赶着两头黑猪,在天还没亮的时候就从神武门走进坤宁宫,进行每日的朝祭、夕祭。皇后则每日在神前行礼,后来改由女官代替。宫廷萨满教有别于民间萨满教,从仪式、祭祀所用器具都有所体现。清宫旧藏满洲祭天神杆等宗教文物,这些文物“养在深宫人未识”,他们是宫廷萨满教和满族文明历史的见证者。
清宫旧藏多幅狩猎图,不但为我们呈现了清朝皇帝宫廷狩猎的宏大场面,还为宫廷狩猎武备留下最为珍贵的图像学资料,重要的是实物犹存。宫廷狩猎有别于民间狩猎之处,就是其形式大于内容,宫廷狩猎更重视狩猎所附带的使命,而不是狩猎本身。表现在狩猎武备的使用,着重强调其在狩猎过程中仪式、阵容、华丽装饰及参与人的英勇行为,这直接关系到皇帝对近臣的奖惩、官职的升迁,甚至在狩猎过程中关系到皇储的选拔,所以宫廷狩猎行为并不单纯,而是夹杂了更多政治内涵。
这些狩猎图和宫廷狩猎武备,也为现存的狩猎民族鄂伦春、鄂温克族,追溯狩猎文化提供参考和图像学资料。
在故宫,我还结识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研究员吴元丰先生。因为仰慕已久,第一次见到吴老师时间匆忙,吴老师还把自己的专著《满文档案与历史探究》赠送给我,特别感动。吴老师整理《清宫珍藏海兰察满汉奏折汇编》,清晰呈现了乾隆时期鄂温克人海兰察的活动。吴老师的著作带我在故宫寻踪海兰察。
海兰察,满洲镶黄旗,多拉尔氏,世居黑龙江,清朝乾隆时期著名的将领,多次指挥参加战役,屡获奇功,曾四次画像紫光阁。海兰察神勇和丰功功绩令世人景仰,档案文献无疑能更为真实复原英雄海兰察和凡人海兰察。而海兰察的紫光阁画像也是我追踪的目标,至今下落不明。我曾为此查阅各大拍卖行的记录,仅查得海兰察手卷上拍记录。随着资料的积累,为真实呈现海兰察,唯有继续寻踪于故宫档案、文物中方能解密。

俄罗斯萨哈雅库特共和国冻土实验室
叁
应招入宫
做志愿者期间,看到故宫日新月异,从整理、清点文物,到建立藏品数字化档案、“让文物活起来”。故宫开放面积不断增多,故宫“禁地”越来越小,对我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大。2014 年 4 月,当我看到故宫招收博士后的消息后,立即提交了简历。博士后合作导师是清史大家,我仰慕甚久,导师经过综合考量,认为我具备从事博士后研究的一些优越条件。当然,在故宫五年的志愿者经历无疑也为我加了分。最后,我幸运成为导师在故宫的第一位博士后,不得不感叹,从做志愿者开始冥冥之中就已与故宫结下了不解之缘!
博士后工作开始之后,与导师最终商定的题目是:《清代中俄物质文化交流研究-基于故宫和俄皇宫文物》。这期间,我多次去俄罗斯各大博物馆访学交流。在故宫过去五年间学到的文物知识对我助益颇多,所以调查起来得心应手。博士后出站后,我留在故宫研究室工作,继续我的研究。
时光飞逝,如今在故宫工作已经7年有余,从文华殿到宝蕴楼,从城隍庙到南三所,我在收获中成长,感恩开放包容的故宫!未来,我将继续行走在华美壮丽宫殿群,做我最爱的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