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孙利阳,回族,河南洛阳人,中央民族大学2013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在校期间,参加国家汉办汉语志愿者项目,赴印度尼西亚廖省启新三语学校担任初中部华文老师。
毕业后就职于北京厚德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先后担任班主任、咨询顾问等职务。
时间逆流,回忆如歌
在民大读研,是我19年求学生涯中最幸福快乐的两年。
2015年7月,我们提前两个月开学了。因为是两年制的专硕,且我们第二年要出国实习,所以所有的课程都被缩在了研一。于是我们开学比别人早,放假比别人晚。
我在民大学会的第一课,包容。民大聚齐了56个民族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吴院长在开学第一课,主题就是尊重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和风俗。曾经我也因为自己是少数民族,而有一些不愉快的经历,我知道对方无意冒犯,但是真的很无奈。然而到了民大,环境友好了很多。你真的会看到穿着民族服装走在校园里的同学,在电梯里听到各种完全听不懂的少数民族语言。最惊讶的是,大一新生军训期间,中午在食堂吃饭,听到后面一排两个迷彩服小伙子聊天,你是哪个民族,我是瑶族,我是苗族,我们离得不远。我当时惊讶的差点没握住筷子,还能这么唠嗑?有位来自阿克苏的学弟自我介绍,学姐你好,我叫叶明。叶同学你好呀。学姐,我不姓叶,叶明是我的名字,我的姓很长。后来又有一位来自新疆的同学自我介绍,说他叫肖江,我说,你肯定不是姓肖,你叫肖江,姓很长对不对?他瞪大眼睛,学姐你太聪明了!我是会举一反三的嘛。民大的校训,美美与共,知行合一,让我们体会到中华民族的多彩文化,让我们用一颗包容的心去欣赏美好的事物。

我在民大学会的第二课,勤奋。回忆起在理工楼上课的日子,教室里永远都弥漫着咖啡的香味,因为晚上下课以后,除了小组作业,可能还有小组节目要排练,虽然睡得晚,但是白天学习的时候依然要保持状态,所以同学们都有喝咖啡的习惯。我们专业总是要晚下课,所以我记得很多时候,我都是在西门的一家餐厅吃饭,以至于到现在我还怀念那家的炸酱面。吃完午饭回学校,路过大礼堂,舞蹈学院几乎每天中午都在排练,似乎永远不知疲倦。也许正是因为足够勤奋,民大舞蹈学院一直都有着傲人的成绩,我记得曾经看过一场舞蹈学院的汇报演出,《茶马古道的铃声》,看得泪如雨下,到现在都难以忘记。一般晚餐后的操场上,总能看到不知道哪个学院的学生在练习朝鲜鼓。有一阵子,操场上反复播放着《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的曲子,一群本科生反复排练到很晚,一直到APEC会议完美闭幕。民大学子,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热情好客。当时为了参加研究生院的合唱比赛,我们班也是每天晚上认真排练,最终拿到了一等奖。民大在用实际告诉你,只要勤奋付出,就会有收获。

我在民大学会的第三课,奉献。有一次,一位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的朋友特别有感触地跟我说,她跟着导师去调研,在偏远的山区,见到了一位老学长。这位学长毕业以后,一直扎根家乡,自费将自己的民族文化整理成书,见到来自母校的学弟学妹以后,非常热情地招待了他们,详细讲解自己的民族语言文化,尽可能给提供资料。在他们返京时,学长请他们将自己的书带几本到母校捐给母校的图书馆。朋友跟我说,在路上,自己眼泪就忍不住掉下来,学长对家乡的热爱,对母校的赤诚之心,太令人动容。而和我同一届的一对夫妻俩,毕业后回到了宁夏,在一个公益组织里工作,将全部的热诚投入到了西海固地区贫困儿童的教育工作中。我经常在周末看到他们在给小朋友上课,寒暑假组织大学生为小朋友辅导功课。两位民大的研究生,也许他们可以找到收入更高的工作,但是他们并没有,而是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家乡。曾经在学校《励行通讯报》工作过的两位学长,毕业后也都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一位在基础教育的岗位上勤奋耕耘,一位积极推广自己家乡的旅游资源和文化。在我眼里,他们都是非常善良非常可爱的人,不慕名利,奉献家乡。

我在民大学会的第四课,热爱。或许因为河南的高考竞争实在太激烈,过去的人生拼尽全力在考试,而到了民大以后,才发现生活原来如此丰富多彩。民大的迎新演出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从那以后,只要有演出,我总是积极去参加,毕竟灯光如此绚丽,音乐如此悦耳,舞蹈如此动人。在民大的一年多里,语言生汇报演出,冬不拉专场演奏会,马头琴演奏会,刀郎舞,古尔邦节晚会……除了各种演出,还有各种民族的节日庆祝活动,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三月三,泼水节,那达慕大会,藏历新年,学生总会摆出小吃街,请您品尝美食,向你介绍民族文化,还可以把你的名字用藏文写出来。每周五晚上,小操场上热情的锅庄跳起来。如果说在民大有什么遗憾,那就是我看了那么多次锅庄,竟然一直没有勇气跟着去跳一次。

国际教育学院也是一个神仙学院,有着丰富的课程设置。我们专业的课程设置,除了专业课,还有专业讲座来拓展视野,还有精彩的选修课,太极扇,民族舞,民歌鉴赏,国画鉴赏,书法,我感觉当时自己每天都很兴奋,每天都在接触学习新鲜事物。由于地理位置优越,民大图书馆没位置了就去国图自习,不管是去国博还是首博,都很方便。我还曾被邀请去大使馆参加文化活动,也曾去北大蹭讲座,去清华学堂看演出。
研二的时候,大部分同学都参加了国家汉办的汉语志愿者项目,到世界各地去教汉语,我去了印度尼西亚的一个三语学校任教。在那里,我遇到了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认真教汉语,在学校组织汉语文化活动,一起用饺子打败了菲律宾老师的偏见。这两年里,我的家人说,感觉我快乐了很多,而我自己也觉得自己的性格变好了,变得更加乐观和热爱生活。
在民大的时候,毕业的学姐经常回来,说民大的玉兰花开了,要回母校看看。想念食堂的麻辣烫,要回去看看。

当我自己毕业以后,我似乎理解了学姐的心情,我也曾在下班后打车跑回民大,在校园里逛逛,去食堂吃个饭,回忆在民大的快乐时光。
毕业一年后,民大在民族剧院举办了毕业演出,再见民大,学妹特意送了张票给我。那场演出让我几次落泪。其中有一个节目,所有的毕业生都有一个会发光的玻璃球,有的学长学姐玻璃球越来越大,光越来越强,有的则光线微弱,玻璃球越来越小。我想这和我们曾经在学校的努力程度,到社会上的际遇,都有很大关系。光线弱的毕业生会逐渐掉队,但是没有人抛弃他,光线强的学长学姐会来帮他,他能够重新站起来,和大家一起发光发亮。这个节目让我感慨许久。也许自己就是那个掉队的毕业生,但是学长学姐们从来都没有放弃过我,每次在毕业生群里求助,总有热心的学长学姐提供帮助。甚至在我吐槽没有对象的时候,还有从未谋面的学长学姐积极给安排相亲。而我的导师和师母,也是像家人一样,一直关心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前两年,学姐找我,母校接到了一个任务,需要几位汉语志愿者老师去给一位老前辈献花。我说没有问题,对于母校,有召必回。
这两年,因为疫情,很久没有回母校了,总是在网上关注着母校的消息。知道母校发展的越来越好,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作为民大学子,我永远为我的母校感到骄傲和自豪。希望疫情早日结束,我可以再次回母校,看玉兰花开,看金灿灿的银杏叶,看大礼堂里精彩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