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现有人口277750人(1990年),主要分布在祖国西南部的云南、四川以及西藏三省区交界处的金沙江上游与横断山脉地区,即云南省的丽江、宁蒗、永胜、中甸、德钦、鹤庆、剑川、兰坪、华坪、贡山,四川省的盐边、盐源、木里、巴塘、攀枝花,以及西藏自治区的芒康、察隅等县市。其中,云南省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聚居着三分之二以上的纳西族人口,是纳西族最集中的聚居区。
纳西族有多种自称和他称。见于史籍的他称主要有“摩沙”、“磨些”、“摩梭”以及“摩狄”等,其中最常用的他称为“磨些”。纳西族的自称有“纳”、“纳西”、“纳”以及“纳汝”等,居住在川滇边境泸沽湖周围地区的一部分人自称为“摩梭”。“纳”在纳西语中具有“大”与“黑”的双重含义,而“西”、“日”、“汝”之意则均为“人”或“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经过民族识别和本民族人民的充分协商并经国务院批准,于1954年正式将族称统一定为“纳西族”。
纳西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早在公元7世纪,纳西族人民创造了象形表意文字“东巴文”和音乐文字“哥巴文”,但均不通用。被称为“活着的象形文字”的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惟一保留完整的象形文字。由于同汉族的密切关系,纳西族通用汉文。
西族信仰东巴教和藏传佛教。
据史书记载,纳西族的先民同古代称“牦牛夷”、“摩沙夷”、“磨些蛮”的部落有渊源关系。
从唐代到清代,纳西族同中国内地联系日益紧密,其社会制度也逐渐从奴隶制演变为封建领主制,再经清代的改土归流政策,向封建地主制转化,使地主经济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纳西族地区名胜古迹很多,有直插云天的玉龙、雪山、号称"长江第一弯"的石鼓、大研镇的黑龙潭、丽江的虎跳峡。丽江古城大研镇内街巷幽深、清泉密布、家家流水、户户垂柳,因其优美的环境、保存完好的古城风貌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于1997年12月3日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